一襟寒色近春分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偶向妙峰亭上望,一襟寒色近春分。”在天气还余留一丝丝寒气的时候,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春分,不知不觉地到了。

春分在古时被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有记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所以,春分的意义有两方面,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到,蛋儿俏”,“立蛋”是春分的主要习俗之一。记得小的时候,每年的春分一到,母亲都要拿出一些平时舍不得吃的鸡蛋来,让我们兄弟三人进行一次“立蛋”比赛。谁立起来的鸡蛋就由谁支配,或炒或煮,真真地吃过瘾。然而,戏剧性的是,每次的“立蛋”比赛,都是我和哥哥落败,而年龄偏小的弟弟立的鸡蛋总是最多。看到弟弟面前的鸡蛋,我和哥哥只能眼馋,却是无可奈何,于是便很沮丧地问母亲其中的原因,母亲笑着对我和哥哥说:“你们俩就是求胜太心切了,心越急手越笨,一定要沉住气稳住心才行。”

母亲不识字,至于春分“立蛋”的习俗缘何而来,她是不知道的。尽管是这样,母亲却能够把她所熟知的农谚习俗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许多生活道理。

除了“立蛋”之外,在春分还有吃春菜的习俗。孔子有言:“不时,不食。”食物也有自己的时节。具体来说,“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乡里人都会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所多的基本是嫩绿的,细细的,约有一扎长短的野苋菜。采回的春菜一般是与鱼片放入锅里“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合家老少,平安健康。”

这是岭南一带的吃法,而在北方,多以吃荠菜为主。荠菜不但能够烹调出美味佳肴,而且还是一味“济世护生”的保健良药。

春分前后,荠菜正鲜嫩,母亲会抽空到田间地头挖取不少荠菜,在择洗干净之后,束上围裙便忙碌起来。那个时候条件有限,只能做一些简单粗劣的食物,诸如荠菜油馍、荠菜包子之类。即便是这样,也比平时的饭菜好吃多了。在药用价值上,有民谚云: “到了三月三,荠菜可以当灵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释其名曰: “荠生济济,故谓之荠。”书中记载:“荠菜味甘性平,入心肺肝经,具利尿、明目、和肝、强筋健骨、降压、消炎之功。”

其实,春分时节,玩和吃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事情当数农耕。俗话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春分前后,母亲和父亲就开始忙碌起来,春管、春耕、春种,紧张而有序,有条而不紊。“春雨贵如油”,在我们皖北,抗御春旱仍是春分时节重要的农事活动,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一点儿都不能马虎。偶尔的,春季在天气回暖之际还会有冷空气的侵入,从而形成“倒春寒”。

然而,倒春寒也罢,乍暖还寒也罢,毕竟是短暂的。“晴风吹放天全露,吹尽江南江北云”,春分过后,只要是天气一旦晴朗了,只要是春风一吹,大江南北,万物生长,桃红柳绿,一切的阴霾和困顿都将一扫而去。

此刻,天地清明,鸟语花香。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