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竹之心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画一枝竹子,在竹叶的画法上,无非两种,一种是浓墨渐淡,笔力由重渐轻;一种是淡墨,从竹叶的尖尖画起,而后饱蘸浓墨再来一笔。估计是前一种多一些。由浓转淡,是一种人生走向,这比较符合儒家的思想,年轻时进取如离弦之箭,渐渐地,凄厉的山风收住了鞘,淡然看万物,来一个自由落体。由淡转浓,这倒比较符合道家思想,讲究迂回,没必要一步登天,瞬间达成目的,慢慢来,比较快。写竹,与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处事方式,有时候是一个道理。

在皖南的一处古民居里,见一位老者正在做竹筒饭,拳头般粗细的竹子,伐倒了,用小钢锯锯成一头带竹节、一头敞口的竹筒,米饭是事先泡了足足一个时辰水的米饭,捞出来,灌在竹筒内,外面裹上锡纸,放在火箅子上烤,约莫半个小时左右,炭火逐渐萎了,饭香四溢,亦有竹子的香氛。用夹子把裹着锡纸的竹筒放到一边,稍事放凉,拆开锡纸,扑面而来的竹子的香,真是好闻至极,把竹筒扶正,用勺子挖一勺米饭出来,竹香悠悠,米香突然多了很多内容,清新得一如舌尖在竹林里泡澡一般爽爽然,令人快活。这样的米饭,即便不佐菜肴来吃,亦大好,淋上一些梅干菜扣肉,味道简直可以称之为馥郁,我只吃过一次那么好吃的竹筒饭,至今想起来,仍忍不住流涎。

这位老者也画竹子,他画的竹子与别人不同,总觉得枝叶饱满,肉肉的,很是盈润,甚至可以称之为丰腴。很多人问他,你这样画的竹子,还是竹子吗?他笑答,很多人是站在竹子外看竹子,我是站在竹子内写竹,在我看来,竹子就是肥美而丰满的,在它的绿意,在它的气息,在它的意趣,在我的心里,丝毫没有简略它一丁点儿的意思。竹外观竹,贵在精神;竹内写竹,我就是一只竹虫……

原来,写竹之心,还有画者的处境、彼时的心境都有着不可回避的关系。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