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始,又是清明烟雨时。
在这个祭祖扫墓的日子,你最想念的亲人是谁?
一、清明节不仅仅只是一个节日
清明节还包含了哪些丰富的内涵?
你可知道,山西的介子推为什么成为了清明节的形象大使?
我们不仅要过清明节,更要了解清明节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明白“清明”、“寒食节”、“上巳节”三者的关联,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介子推,为什么要寻根祭祖。
我想,我们应该放下紧张快节奏的生活,静下心来,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当我们在过清明节的时候,我们想说些什么?应说些什么?又能做些什么呢?
二、记住乡愁,留住文化的根与传承的血脉
关于寻根祭祖,我想想和你说说心里话。
每当清明雨纷飞的时候,我总能想起爷爷,是他教会了我从小祭奠祖先。
每次爷爷祭扫的时候,眼神中的深情令人动容。在故乡的黄土地上,爷爷吸吮了母亲的第一滴乳汁,开始了咿呀学语,学会了蹒跚走路,是故乡滋养着他精神的成长,是亲人们教会了他淳朴正直地做人,坚定了他青年抗日救国的理想,是无数父老乡亲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解放。
墓碑的下面有爷爷的祖父母、父母和兄弟。我们郭家是从这里来,我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子孙后代像大树一样枝繁叶茂,根系就在这里,唯一的源头就在这里。
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恋,是我们生命的来处。
在故乡的墓碑前,亲人们常说,“只有跪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以后将去何处”。
儿时的记忆中,几十位亲人跪满坟前,缅怀深情齐叩首,规模相当壮观。在庄严肃穆的仪式感中,在大人们悲怆的哭声中,我明白了慎终追远,传承忠孝的含义。
而现在,随着祖父那辈人逐渐离世,在外地学习、工作的年轻人很少回到故乡,扫墓的人越来越少,而我的乡愁愈来愈浓。远在北京的伯父、姑姑都八十多岁了,每当想起白发苍苍的他们回到故土,佝偻着腰,拿着贡品,跪在坟头泪流满面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由得夺眶而出……
爷爷对故土有着很浓的乡愁。虽然他在城里居住,但是只要一有机会,就带着幼小的我回老家。印象中,那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住最老的窑洞,吃最地道的老家饭菜,看着我在乡土青草香中开心地玩耍和成长。
那可能是我人生中和故土仅存的亲密接触时光。
自从我在外省上大学后,逝世的爷爷去了比远方更远的地方,成为了我最遥远的牵挂。虽然近些年少有机会回故土祭扫,但是我始终惦念着那些亲人。
虽然无法挽留爷爷的生命,但是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传承爷爷的精神,不忘根本,报答祖恩。
三、当代青年的寻根祭祖成为了一个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又有多少人有寻根祭祖的意识呢?
近年来,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不少人染上了过“洋节”的爱好,传统节日的魅力远远不足,拇指一族尽情娱乐,传统民俗逐渐淡化,少了精神寄托。
一些在祖籍在农村但是在城市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远在农村的故乡没有太多接触,更别提有浓浓的乡愁了。
一些在农村长大的年轻人,长大后追崇在大城市生活,祖辈、故土离自己越来越遥远,祭祖的意识也逐渐淡化。有些人连爷爷奶奶的姓名都不知道,更别提更遥远的祖辈了。
对于90后、00后来说,家谱似乎是个陌生又遥远的词。“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强调了史书典籍的重要性,数千年来,家谱中的祖训家规、治家之道等内容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然而,家中破旧的家谱被互联网时代的青年遗弃,有些人不清楚家族的根系来自何方,更不了解家史,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我把祖父们流传下来的世系图视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虽然它仅有短短的近七代。由于客观原因,再往前的家谱早年遗失,追宗溯源成了我心中最大的遗憾。
少时的我,只会望着一片墓碑群,尾随在爷爷身后磕头,甚至不知道祖先的具体姓名和故事。
如今的我,怀着对爷爷的思念和爱,把祖辈的每个名字、每段家史都深深地印刻在心里。
老一辈人逐渐离开人世,如果晚辈的我们不珍藏、不传承那些重要的家谱,不记录和留存珍贵的家史故事、良好的家教家风,那么家族的根系由谁一代代往下传?
四、传承重任,路在何方?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都有姓氏,有祖籍,有家乡,有祖国。
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传承重任,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不要忘记寻根“家庭”,传承家风家训是对祖辈最好的纪念。
真正的祭奠不是走形式、走过场,而应该是真情实意地回忆和追思。即使是没有见过的祖先,也要肃穆地献上心底的思念和敬意。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踏上探寻“家谱”之旅,找到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在家规族训中感悟孝悌忠信的精髓。例如,祖辈从哪儿来?曾祖父、祖父、外祖父等几代人有过什么故事?家族曾经历过什么变迁?
如果家中有健在的老人,幸运的你能否依偎在他们身边,陪他们聊聊天,把老人口口相传的家史故事记录下来。
忙碌的你能否停下来,听父母等长辈深情地诉说过去的故事,尤其是他们小时候祭祖的经历。
已经长大的你能否拿好接力棒,给晚辈去讲述已故亲人的人生故事和流传的家训家规,让丰厚的家风文化一代又一代地滋养和激励后人。
(二)不要忘记寻根“家乡”,传承祭祖的风俗是对故乡最好的回报。
我现在来做个导游,想带你去一个地方。
那是被誉为“根祖圣地,天下华人老家”之称的洪洞大槐树,那里有一首古老的民谣传遍神州: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我身边有不少朋友有着洪洞情怀,他们听老一辈人口口相传,知道祖上来自洪洞移民,根就在山西。
临汾洪洞,就是我的祖籍,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明朝50年间,粗壮的古槐树下发生了18次大规模官方移民,迁往18个省,500多个县市,涉及1230个姓氏,经过六百多年,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大槐树祭祖习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已经举办了31届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
是什么让散落在海内外的游子越过重洋齐聚大槐树下?
是什么能让他们还延续着千百年的祭祖习俗?
是什么让他们同心齐力表达着对华人老家浓浓的爱、深深的情?
这种血脉的传承,让人倍感激动、欣慰和自豪,值得倾一生守望。
祭祖是传承,寻根是力量,寻根让我们找到了人生的本源,寻根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一个人如果不了解家乡的文化,怎么培养对家乡的感情?怎么才能坚定文化自信?
你现在的家乡又有哪些祭祖习俗和文化内涵呢?
比如,你可以多去了解下浙江建德的“新叶古村祭祖大典”,传承了800多年怎样的传统习俗;成都的“望从祠祭祖大典”有哪些庄重的祭祀仪式,如何再现昔日蜀人祭祖的宏大场面。正是在对家乡祭祖文化的寻觅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的意识渗入血脉。无论我们将来身在何处,都能够思念家乡、关注家乡、建设家乡,为乡村振兴凝聚蓬勃力量。
(三)不要忘记寻根“家国”,传承民族精神是向先贤先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从“小家”到“大家”,清明节也是中华民族纪念圣贤伟人、英雄烈士的重要时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每个时代都有奋不顾身的英雄,他们是中华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我们不能忘记,无数的先辈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义无反顾,血洒战场;我们不能忘记,抗击疫情的“逆行英雄”用生命筑就了民族脊梁,只愿家国安康。
英烈长存,丰碑永恒,今日今时,吾辈当自强,让我们凝聚新时代的家国理想,在深切缅怀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用青春践行报效祖国的铮铮誓言,展现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
今天,说了这么多,你是否能回答“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的人生之问。
铭记血脉,积蓄力量。如果你能装进心里,那就挺好。
传承精神,扬帆起航。明天的你怎样做才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作者:郭春娟,就职于浙江财经大学,任外国语学院辅导员,讲师,红星导航辅导员工作室负责人。
编辑:蒋海涛 审校: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