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好的家教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北宋欧阳修的母亲以荻草秆做笔在地上写字教欧阳修学习之事,成为家教的典范,一直为后人所效仿。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丑科进士钱陈群,自幼丧父,且家境贫寒。其母陈氏经常在夜间一边纺织,一边教钱陈群读经书。钱陈群做官后也没忘记母亲的教诲,乾隆元年(1736年)母亲去世,他奏上母亲所画《夜纺授经图》,并向乾隆皇帝讲述了母亲对他的孜孜教诲。乾隆很受感动,为其母题词,称“不愧当年画荻人”。

明代学者归有光的成长也是来自其母周夫人呕心沥血的家教。归有光7岁时,周夫人便叫他到邻村读书,既无仆人接送,又无书童伴读。晚上周夫人亲自督促归有光的功课,经常陪儿子读书到深夜。儿子困了,她便讲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古人勤奋苦读的故事,激励启发儿子。一次,归有光读书到深夜,看着母亲搂着熟睡的弟弟妹妹在陪他,便懂事地催促母亲带着弟弟妹妹去休息。当他做完功课准备休息时,发现母亲不知何时又陪在了他的身后,深受感动,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母亲去世后,归有光不忘慈母教诲,更加勤奋,终成一代学者。

同样,清代文学家蒋士铨的成才也是与其母钟令嘉循循善诱的家教分不开的。蒋士铨4岁时,钟令嘉便开始教其写字。一开始,小士铨拿笔不稳,字写得歪歪扭扭,就不想写了。有一次,钟氏见儿子摆弄几根小竹棍,灵机一动,找来一把竹签用来组字,果然引起了小士铨的兴趣,于是钟氏正式教儿子识字。由于家贫,钟氏每日要纺纱换钱,以补家中不足。冬天夜长,钟氏一边纺纱,一边教儿子读书,每每寒夜,朗朗读书声与嗡嗡纺车声相和。一旦蒋士铨因困倦睡着了,钟氏便朝屁股一巴掌打醒儿子,随即又抱起儿子心疼地说:“你此时不学习,长大后没出息,我有何面目见你的父亲呢?”有时蒋士铨的手脚都冻麻木了,她便用被子盖住儿子的脚,解开自己的衣服把儿子抱在怀里,与儿子共同朗读。一天,钟氏病了,蒋士铨站在母亲床前,问母亲怎样才能减缓病痛,钟氏说:“你能背诵所读的书给我听,我的病痛就解除了。”于是,蒋士铨大声背诵,钟氏听了满意地说:“我的病好多了。”就这样,蒋士铨在母亲的教诲下逐渐成长起来,24岁就考取了进士,成为著名文学家。在他晚年时,专门请画师画了一幅《鸣机夜课图》,描绘当年母亲深夜纺纱劝其读书的情形,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后来,这幅图便成了清人教子的教材。

现在的家长嘴里天天喊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丝毫不比古人差,但是谁又能够做到像古代这些母亲一样付出呢?所以,好的家教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要身体力行才成,而陪伴恰恰就是最好的家教。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