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飞来无人机
无人机正在喷洒防治赤霉病的药物
亳州新闻网讯 4月15日,在谯城区十八里镇洪庄村的麦田里,4架无人机在麦田上空飞来飞去,把防治赤霉病的药物均匀地喷洒在抽穗的小麦上。当日,该镇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拉开序幕,20余名种粮大户和部分群众到现场观摩。
“这下可好了,我这1000亩小麦丰收有保障了,真是帮了我的大忙。”十八里镇种粮大户张晓伟高兴地说。张晓伟是一名退伍军人,前几年在江西省吉安流转土地种植中药材。去年4月份在我市“欢迎老乡回家创业”政策的感召下返乡,在十八里镇蒋李村流转土地1000亩,种植了小麦。小麦赤霉病防治期临近,他非常发愁,该镇农综站站长李勉君找到他,帮他解决了困难,免费为其进行赤霉病防治。
“十八里镇2021年种植了5.5万亩冬小麦,谯城区政府出资购买药品,分发到各乡镇,又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联系植保无人机,为群众免费进行小麦赤霉病防治。”李勉君说。
据十八里镇分管负责人介绍,十八里镇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确保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落到实处。成立了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目前已备好无人机、药品等物资,为全镇统防统治面积5万余亩。利用村村通广播,流动宣传车等方式广泛宣传小麦赤霉病病害特点和防治技术,让群众认识到赤霉病发生的危害,掌握防控技术要点。
此外,镇农综站组织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分包到村,深入田间地头对各村小麦田进行巡查,及时准确掌握小麦抽穗扬花情况,结合天气,研究赤霉病发生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户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现场指导赤霉病防治工作。镇农综站人员深入一线跟踪服务,指导飞防服务队逐村逐户进行防治,不留死角死面。对边缘户和无劳动能力农户,组织志愿者进行防治。(记者 曾莹莹 通讯员 陈光付 哈壮 文/图)
送“技”到田解农忧
亳州新闻网讯 “小麦已进入初步抽穗扬花期,这个时节小麦抽穗扬的花为黄花,是防治赤霉病的最佳时机……”4月14日,在谯城区古城镇柴庙村召开的小麦“一喷三防”现场会上,农业科技特派员刘振宇为种粮户详细讲解了小麦赤霉病防治谚语“无花早、白花迟、黄花打药正当时”内涵意义。
“刘技术员的一席话,使我很受启发。”铁佛村种粮大户王尚强说,2021年秋季,他流转土地1060亩种植小麦,由于对防治赤霉病的时间节点和施药技术要点把握不准,致使其中一块200多亩的小麦歉收。
“赤霉病的防治,近期施药是一防,二防在一防后的5天左右,根据天气情况实施。”刘振宇将小麦以齐穗见黄花为第一次防治的最佳时间节点和施药技术要领,以及实施第二次预防的技术知识又详细给王尚强讲解了一次。王尚强一边听一边记,还不时地根据自家的苗情询问解决方法。
现场会上,刘振宇针对眼下实施以防治小麦赤霉病为主,兼治蚜虫、锈病、吸浆虫、白粉病等病虫害的“一喷三防”技术,进行了现场指导和培训。16家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成员和20户种植大户获益良多。
“有了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和培训,我对今年的小麦丰收更有信心。”尹楼村种粮大户王从华说,他去年种植的200多亩小麦亩均产量比其他户的低100多斤。通过技术员的实地指导,王从华更坚定了在小麦的种、管、收上,只有做到科学规划和管理才能增产增收。
另外,现场会上,古城镇植保专业组织——谯城区微利农机服务专业合社负责人王敬宇,就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现代高效植保机械防治的亩用药量、飞行速度、喷幅宽度、飞行高度等技术进行了现场指导和培训。
“我镇已把区政府统一采购的高效防控小麦赤霉病的药剂,全部发放到了种粮大户和群众手中。”古城镇相关负责人马利勤说,对于外出务工人员和“三无”家庭的田块,将有植保机械化统防统治组织,代防代治,坚决做到小麦“一喷三防”不落一户、不漏一块田。
自入春以来,古城镇严格按照“责任到人、挂钩到村、服务到户、指导到田”的要求,积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技术指导和培训,根据苗情开具“处方”,帮助群众实施科技防治病虫害,保障夏粮的丰产丰收。目前,古城镇9.6万亩小麦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记者 李鹏 通讯员 杨中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