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春苔收获季
在田间地头,搭起的晾晒苔干的架子绵延数百米
亳州新闻网讯 4月22日上午,谷雨时节,雨水少,气候温和,在涡阳县义门镇,村民们又开始了春季苔菜的收割、加工、晾晒。
打叶刨皮、利刀出菜,把握时机,通风晾晒。在田间地头,搭起的晾晒苔干的架子绵延数百米,被切成条的苔菜在阳光下迎风起舞。
义门镇地处涡河两岸,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好,盛产苔干,被命名为“中国苔干之乡”。苔干菜分为春秋两季种植,每年的谷雨、霜降时节是加工苔菜的最佳时节。
义门苔干久负盛名,清朝康熙和乾隆年间均作为贡品入皇宫,所以又名为“贡菜”。义门苔干加工技艺被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1983年义门苔干首次出口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义门镇镇长蒋清源说,义门镇种植春苔近万亩,近年来,该镇以苔干产业为依托,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基地,形成多元化的增收渠道,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记者 曾莹莹 通讯员 李鸿冰 岳金荣 文/图)
春藕采摘收获忙
村民正在采挖莲藕
亳州新闻网讯 近日,走进蒙城县许疃镇土桥村上海外延蔬菜种植基地,采挖、清洗、搬运、称重、装车……采藕工人正分工合作,收获春藕,眼前一派繁忙景象。
眼下正是莲藕上市季节,土桥村抢抓新藕上市的时机,组织工人采摘莲藕。今年,该村共种植莲藕300余亩,亩产量4000-6000斤。由于莲藕结构的特殊性,只能由专业人员进行采挖。只见采藕工人用高压冲水的方式,先用水枪冲开淤泥,再凭借丰富的经验小心翼翼地将皮白肉厚的莲藕取出。
土桥村莲藕价格稳定,销路不愁,又有专业的采藕师傅,保证挖出的新藕完好无损,因此前来买藕的经销商络绎不绝。“土桥村的莲藕饱满细腻,个大节粗,质量好,非常好卖,我买的莲藕主要供应山东及江西周边城市。”收购商胡老板说。
“刚开始种藕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没底,没想到莲藕效益这么好。现在这片藕池,既增加了我们的经济收入,还成了俺村的风景。每年夏天荷花盛开的时候特别漂亮,这里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呢。”前来观看采藕的村民乐呵呵地说。
许疃镇党委委员、土桥村包村干部卢毅表示,土桥村调整种植结构,在上海外延蔬菜种植基地引进优质莲藕品种,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经营”的原则,以“党总支+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如今,农民除了通过流转土地得到租金,还能得到合作社每年的分红,实现了集体和个人双赢的局面。(记者 李鹏 通讯员 李冰 文/图)
黄瓜大棚春意浓
村民正在采摘黄瓜
亳州新闻网讯 4月22日,谯城区古井镇董门楼村的黄瓜温室大棚内,一片绿意盎然,一个个绿色的小生命顶花带刺挂在瓜藤上,绿果黄花煞是好看,“钟点工”和农户正忙着采摘、仿叶、蘸花、装筐销售。
“今年的黄瓜收成不错,现在正是采摘的好时候,我种的温室黄瓜,从3月中旬一直到9月份采摘结束,预计亩产量能达到3万多斤。”种植户毛新科说,他今年种了七棚温室大棚黄瓜,按照现在的行情,每斤黄瓜能卖到4元,一天能收入8000元左右。
据了解,毛新科是董门楼的蔬菜种植大户,种植温室黄瓜已经有六年了。他说,由于大棚黄瓜是密植,前期需要将苗子吊起来,这样接出来的黄瓜笔直,又能卖个好价格。前期要三五天浇一次水,定期施肥,还要注意大棚温湿度的调控,超过36摄氏度就得放风,否则影响黄瓜生长速度。所以,种植黄花需要干活的人多。
“给黄瓜蘸花可以预防畸形花,促进坐瓜,对于黄瓜品质的改善也有很大的作用。我常年在这个干活,摘黄瓜、系茎,啥活都能干,一天80元。我和邻居几个人在这儿干活,不出村就能挣到钱,我们很满足。”钟点工董荣花说。
董门楼村党支部书记董福彪介绍,该村现有35座黄瓜温室大棚,种植面积达到50亩,年纯收入200万元。下一步,董门楼村将通过种植大户蔬菜产业化引导,形成“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的蔬菜种植发展效应,推动蔬菜种植产业规模化发展,做强做亮产业特色,引导更多的群众积极探索致富之路,促进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 李鹏 通讯员 朱潇潇 文/图)
羊肚菌撑起“致富伞”
亳州新闻网讯 “几个月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羊肚菌种植终于成功了,对今后的发展更有信心了。每棚投入1万元,产鲜羊肚菌500斤左右,纯利润达1.5万多元,年收入30万元不成问题。”近日,在谯城区十八里镇小怀村羊肚菌种植基地,武宥序一边采摘羊肚菌,一边兴奋地说。
20个阳光大棚覆盖着黑色的防晒膜,与周围的麦田形成一道美丽的乡村风景线。大棚内一朵朵羊肚菌像一把把“小伞”错落有致地盛开在菌垄上,菌香沁人。武宥序一手拿着小刀,一手扶着羊肚菌,小心翼翼地将菌腿从泥土里割出来放进筐中。
“现在正是羊肚菌采摘时节,销路不愁。鲜羊肚菌市场价格在50元左右一斤。羊肚菌还可以进行烘干,干品价格更高。”武宥序介绍,羊肚菌是菌中之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及20多种氨基酸,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据介绍,武宥序家住谯城区芦庙镇,2007年从皖西学院毕业后在外地务工。在药厂和酒厂做过销售,干过工地包工头,开过百货店,但从来没有涉猎过农业。在亳州市“欢迎老乡回家创业”感召下,于2021年返乡创业,在十八里镇小怀村以每棚年租金3000元的价格租赁了20个阳光大棚。通过多方考察,他决定发展羊肚菌种植。
武宥序不仅自己种植羊肚菌走上了致富“快车道”,还带动了周边10多名村民务工增收5万多元。村民利用冬闲时间从事整地、撒菌种、摆放营养包、浇水、锄草等农活,每天收入60元至100元不等。由于羊肚菌的种植期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属“冬播春收”模式,种植结束后不影响下茬种植蔬菜或瓜果,大幅度提高了土地种植收益。
“小小羊肚菌,正成为我镇乡村振兴的新亮点。”十八里镇党委书记崔文佳说,近年来,该镇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利用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建设了100多个阳光大棚,对外租赁,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吸引了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记者 曾莹莹 通讯员 陈光付 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