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潘玉毅 声音/李锦文
没有书读的日子,总是怅然若失,老觉得生活少了点什么。
其实,书与生活没有必然联系,但是离了书,生活就有些走调。虽然日子照常在过,但是我们常常心不在焉,仿佛人没了主心骨,吃东西也没了味道。
北宋理学家程颐曾经说过:“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为是读之愈久味愈深的缘故,这个世上多有爱书的人。在我读书的时候,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把时间全奉献给了书店和图书馆。每天早上书店(图书馆)还没开门我就在门口等着了,进去之后挨到关门才回,中午有时啃两块饼干充饥,有时怕浪费时间连饭都不吃——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了。这样的日子很苦,但是很充实,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体会了。眼见着生活日日蹉跎,我最大的感触是我们真的应当珍惜每一段读书的美好时光。
在我看来,读书是不分年龄,不分男女老幼的。尽管鲁迅先生说,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作粗人,玩什么“荷锄戴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就要令人肉麻。可是,翻阅古人的诗文,对照我们的身边,山野间多有读书郎和惯能舞文弄墨的“高人逸士”。
我有一个朋友,他在景区旁边开店卖土特产,也提供租书服务。有一次,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在他的店里看到龙应台的《目送》很是喜欢,想问他买。朋友说,店里的书都是非卖品,要是喜欢可以拿去看两天。老太太拿上书欢欢喜喜地走了。一个礼拜过去了,她一直没有再来朋友的店里。当朋友准备给那本书报“失踪”的时候,有一天,老太太又来了,说书真好看,自己戴着老花镜看得慢,并再一次向朋友提出转让图书的请求。朋友也是个爱书的人,没有答应,但是他跟老太太许诺借书时间可以长点,直到她看完为止。最后,这本书老太太读了一个多月,期间,她来朋友的店里跟他聊了许多的感悟。
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朋友第一次将这个故事说给我听的时候我心里很是震撼,因为它让我觉得真正爱书的人是多么地可爱。
现在有很多人,家里很富有,也有很多藏书,但是他们看得不多,甚至绝大部分图书他们买来之后翻也不曾翻过。这令人感到可惜。如果书籍只被当作一种装饰,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藏书多不如看书多,汗牛充栋远不如认认真真地读一本好书来得有意义。
书是温暖的伙伴,读书就是阅读温暖。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不论贫穷还是富有,只要你肯学,书里的知识都会流入你的脑海。所以,有书为伴,日子便不会孤单。
读书或是一种自然,就像渴了饮水,饿了吃饭,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它不但能开阔我们的眼界,还能充实我们的心灵。如果我们能慢慢学会董遇的“三余”,自然也可以感知阅读带来的幸福。
编发:亳州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