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垃圾分类宣传不停歇!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小朋友,你知道什么是垃圾分类吗?平时接触过垃圾分类吗?”5月1日早上,在亳州高新区万达广场,趁着假期人流量较大,市城市管理局和高新区城管执法局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

“我妈妈给我买了生活垃圾分类桶,有好几个颜色,对应不同种类的垃圾。我妈妈还经常和我在一起做垃圾分类的小游戏,我已经能分辨出不少垃圾种类。”三年级的小朋友马梓栋说,听了城管叔叔阿姨的介绍,他又学到了不少垃圾分类知识。

马梓栋的母亲田青青说,他们居住的小区还没有正式实行生活垃圾分类,不过相信很快就会开始。为了提前掌握正确进行垃圾分类,他们已经提前学习相关知识了,平时生活中也注意将不同的垃圾放进不同的垃圾桶,这样既干净又卫生。

5月1日起,《安徽省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亳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施行,今后居民家中产生的生活垃圾要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这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一件大事,对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在《亳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实施之前,我市已经在中心城区的文化小区和郑店子小区开始了试点工作。从2020年12月至今,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工作,小区居民和沿街商户已经接受和习惯了垃圾分类生活。

“车辆即将到达文化小区,请大家提前将垃圾桶拉出来,准备倒餐厨垃圾。”驾驶着厨余垃圾收集车,罗涛提前将路线发送到文化小区沿街商铺微信群里。罗涛说,按照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规定,厨余垃圾要做到日产日清,所以他们每天都要上门收垃圾。

罗涛介绍,他们公司是一家专门处理厨余垃圾的企业,已经与市区2500家餐饮饭店签订了厨余垃圾回收合同,每天定时上门收集垃圾。“驾驶员每天都会把到达时间提前在群里发布,避免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提高了倒垃圾的效率。”在文化小区经营饭店的孙权说。

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王玉富表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是件久久为功的事情,要从培养居民生活习惯做起,变被动为主动,变约束为自觉,循序渐进。下一步,城管部门将通过“三抓”举措,达到“三效”目的。

王玉富介绍,一是通过抓“小手带大手”,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局面,确保社会宣传有效果。从孩子抓起,从小培养垃圾分类意识,带动家长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二是通过“抓两头带中间”,形成齐抓共管的氛围,确保责任落实有效果。一头抓住城管部门“总纲”,一头抓住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及社区“支线”,引导带动广大居民做好垃圾分类;三是通过“抓前端、管中端、强末端”,形成生活垃圾分类工程全覆盖,确保环境改善有效果。前端指政府部门要落实好宣传和管理工作,中端指居民要居民要按照规定进行垃圾分类,末端指建设好生活垃圾分类、转运和处理设施。

王玉富表示,通过加快落实《安徽省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亳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市民的生活将更加舒适,城市环境将更加靓丽,亳州将“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

记者:李鹏 通讯员:王成海 贾治业 文/图

编辑:丁静 审校:蒋海涛

(责任编辑:丁静)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