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尽所能再利用 防患未“燃”促增收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6月2日清晨,利辛县孙庙乡前刘村的麦田里机声隆隆,21台收割机、15台秸秆打捆机和6台旋耕机在田间地头忙碌,一派丰收景象。

“这样种地真是太好、太方便了!”前刘村谢庄农户谢士文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对小麦能一次性收割、还田、打捆作业的效果非常满意,连连称赞。

“低茬”收割 推进生态循环

为推进农业生态循环,提升全民禁烧积极性,解决农户秸秆“难处理”的困境,孙庙乡党委高度重视、精准发力,实行低茬收割作业,要求机械收割时,秸秆留茬长度不高于10公分。所有联合收割机下田均配备低茬收割装置,综合考虑耕地土壤质量,实行差异化作业标准,把好秸秆科学利用的第一道“关口”。并安排专人督查全乡小麦收割留茬情况,帮助农户解决秸秆留茬难题。

“机械统一低茬收割作业,可以加快收割效率。另外,低茬收割,确保了夏季农作物播种行之有效。也极大缓解了禁烧压力。”孙庙乡前刘村村书记刘洪月说道。

变“烧”为“还” 共护一片蓝天

孙庙乡广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和模式。秸秆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微量元素等土壤养分。通过秸秆均匀还田,秸秆的营养物质能完好地保留在土壤中,秸秆中的养分“反哺”农田,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帮助农民们减少处理秸秆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保护环境。

“秸秆禁烧是事关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期任务。还田的秸秆能够作为肥料增加土壤肥力,保墒保苗,便于种植和增产增收。不仅解决了秸秆的焚烧问题,也增强百姓‘取之于田、用之于田’的环保意识。”孙庙乡农林水综合服务站站长周鹏说道。

“变废为宝” 助推经济发展

为充分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孙庙乡建立了6个秸秆收储站,农作物秸秆也“享受”了综合利用“一条龙服务”。通过打捆机将秸秆离田收集,集中收储后,以饲料化、肥料化形式进行综合利用,实现秸秆“变废为宝”。同时,乡农林水综合服务站牵头,联合乡生态环境保护站、应急管理办等部门对符合秸秆收储奖补条件的收储场(点)的秸秆收储量和各村秸秆离田率进行验收,进一步提升秸秆的经济效益。

“秸秆离田再利用途径较多,可以作为牛羊等草食性牲畜饲料、蘑菇基料、固化成型颗粒燃料,也可以用于造纸、编织工艺品等。通过这些途径,不仅可以避免秸秆露天焚烧,而且能够‘变废为宝’,增加村民收入。”孙庙乡分管环保工作负责人江文静说道。

据悉,今年利辛县孙庙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计划达到93.5%以上。下一步,孙庙乡将全面推动秸秆禁烧和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助力循环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通讯员:李翰林)

(责任编辑:丁静)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