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离开已近十个年头了,我至今仍深深怀念她。
母亲1920年出生于亳州市张集芦庙南边三里湾一个普通的家庭,她17岁时就由父母做主嫁给了我的父亲。
母亲在娘家时,只上过几天私塾,识字很少,虽难言“知书”,但非常“达礼”。母亲刚嫁过来时,公婆家是个十余人的大家庭。除了我的祖父、祖母和我父亲之外,还有伯父、伯母和他们的几个子女。当时我父亲在外地求学,伯父在县城教书,伯父的几个子女都还在上学。母亲除了精心服侍公婆外,还要承担不少家务劳动。她每天天刚亮就起床,生火做饭、刷锅洗碗、洗衣、扫院,天天忙碌不停。
母亲性格慈善,脾气好。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来没有打骂过我们兄妹,也没有给邻居们红过脸、吵过架,母亲对我和对我女儿的关爱,也使我至今难忘。1977年8月,关闭十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被打开了。当时我父亲刚去世,母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仍全力支持和鼓励我参加高考。第一次高考我落榜了。就在我灰心丧气的时候,母亲对我说,你可千万不能丧气啊,家里的事你什么都不要问了,一门心思复习功课吧。只要你努力了,我就不相信你明年考不上!结果正如母亲所说,我于1978年夏季,以较好的成绩考取了一所师范院校的中文系。
母亲还没有“重男轻女”的旧观念。我结婚以后,她曾不止一次地对我和妻子说,现在是新社会了,生男生女都一样,今后你们要是生的是女孩,我照样喜欢。后来当我妻子真生了个女孩后,母亲也真的按她说的话去做了。她把自己的孙女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次,我的一岁多的女儿重感冒,一直高烧不退,当时我还在外地上学,这可把母亲吓坏了,她和妻轮流抱着女儿跑向医院。母亲情急之下,血压突然升高,从那以后便种下了“高血压”的病根。
母亲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不会引用至理名言来教育子女,但她却常用一些民间俗语来教育我们兄妹。诸如:“看钱近,钱就远了”;“与人相处,宁叫钱吃亏,不让人吃亏”;“吃亏就是占便宜”;“为人处世,不要扒高踩低”……这些话虽然通俗,但仔细品品,还真有些道理呢。
记得有位作家这么说:“世界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是的,有了母亲,我感受到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母亲这本厚书,叙不完的是亲情,品不尽的是关爱,带不走的是记忆,读不完的是母爱的连载。母亲这本厚书,足够我阅读一辈子,学习一辈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