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暑假时间,游泳等活动再次成为青少年的“心头爱”,由此造成溺水事故频发,预防溺水再次成为社会热点。那么,今年市区防溺水措施有什么亮点呢?如何才能织牢防溺水“安全网”?近日,记者在市区进行了走访。
水边竖起“救生杆”
“河边怎么突然多起了这么多竹竿?干什么用的呢?”7月12日早上,在谯城区薛阁街道柳湖社区市供销社家属院附近的宋汤河岸边,几位市民指着河边竖立的一根根竹竿,好奇地说。走近一看,上面写着“溺水救援,请勿占用”。
在薛阁街道,像这样的“救生杆”有100多根,遍布辖区大小河流两岸,“‘救生杆’上印有防溺水宣传,能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薛阁街道工作人员介绍,一根救生杆就是一份生的希望,关键时刻能救人。
“救生杆”丢了怎么办呢?“前几天市区下暴雨,我们辖区的龙凤新河河段8根‘救生杆’全部冲走,大雨刚过,我们就及时补上了。”亳州高新区第一社区管理中心菊花园社区工作人员张飞杰告诉记者,“救生杆”长达8米,能伸到河中间。
记者在菊花园社区负责的龙凤新河河边看到,除了高新区第一社区管理中心,附近的学校也设置了“救生杆”。张飞杰说,作为今年防溺水工作的新举措,“救生杆”一经投放,便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设置应急救生圈
救生圈是最常见、最有效的救援工具。为让防溺水“安全网”更加牢靠,今年市区不少河流、桥梁设置了救生圈。在宋汤河,记者看到这些救生圈为实心泡沫,红色的外表格外醒目,外周中间还有一圈绳子。
“可别小看这个不大的救生圈,在水里能撑起两个人的重量。”张飞杰说,外周的绳子是用来拖拽用的,“由于救生圈较粗,救人时用手不方便抓住。有了绳子,就可以拉着绳子向前划,还能保证施救者与被救者之间的距离,确保救人安全。”
除了救生圈,一些细心的街道和社区还配备了“救生绳”。“相对于‘救生杆’,‘救生绳’更加灵活方便,而且长度更长,在紧急救援时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柳湖社区居委会负责人介绍,社区今年增添了很多救援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社区成立巡河队
7月11日下午4点多,张飞杰和几名社区工作人员正沿着龙凤新河巡逻,他们都是菊花园社区巡河队员。“巡河队是今年成立的,共有四五名队员,每天早上10点到11点,下午4点到5点,定时到辖区河流巡逻。”巡河队队长张飞杰说。
张飞杰介绍,巡河时,要检查防溺水宣传牌是否倾斜、牢固,“救生杆”是否丢失,是否有人在河里游泳。遇到在河边垂钓的人,要进行劝导疏散,不要在危险区域逗留。另外,还要做好防溺水宣传,向群众介绍救生圈使用技巧。
记者跟随巡河队在龙凤新河巡逻时看到,尽管沿河设置了众多的防溺水宣传,但仍然有市民在河里游泳,在河边钓鱼。“往年的防溺水工作,都是以宣传为主。今年我们在加大宣传的同时,通过增加救援设备,成立巡河队伍,进一步筑牢了防溺水‘安全网’。”菊花园社区党委负责人表示。
记者:李鹏 通讯员:李蒙浩 实习生 朱璨 文/图
编辑:丁静 审校:蒋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