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亳州的名医,大家能想起的必然是神医华佗。华佗行走于民间,关心民间疾苦,且医术超神,被人们称颂为神医,久而久之华佗就成了亳州中医药的代言人。其实在几千年的岁月中,在亳州这片土地上还走出过另外一位中医巨匠,其在晋代足以与针灸学鼻祖皇甫谧并驾齐驱。他就是魏武帝曹操之孙,晋廪丘公曹翕。
曹翕是曹操与宋姬之子曹徽的儿子,医学成就颇丰,各朝史书多有提及。
《晋书》廪丘公传:翕入晋,封廪丘公。魏宗室之中,名次鄄城公。至泰始二年,翕遣世子琨奉表来朝。诏曰:“翕秉德履道,魏宗之良。今琨远至,其假世子印绶,加骑都尉,赐服一具,钱十万,随才叙用。”翕撰解寒食散方,与皇甫谧所撰并行于世。
《三国志·东平王徽传》裴松之注曰:翕撰《解寒食散方》与皇甫谧所撰,并行于世。
《隋志》:“梁有《皇甫谧曹翕论寒食散方》二卷,亡。”
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痴迷服食寒食散(又叫五石散),这些矿物质吃进去虽然可以让人产生飘飘欲仙的幻觉,但同时也会产生大量毒副作用。为了缓解这些贵族因嗑药带来的后遗症,很多医学家都在探索,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曹翕和皇甫谧。通过史书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曹翕所著的《解寒食散方》与皇甫谧的《解寒食散方》在当时是“并行于世”的。经查阅资料得知,曹翕主张暖治,皇甫谧主张冷治,一时之间两派并行。另外皇甫谧被现代医学家誉为中国针灸学鼻祖,原因在于其编著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而曹翕在当时同样著有大量针灸专著,其中《曹氏灸经》一卷和《曹氏灸方》七卷影响力最为巨大,《曹氏灸经》是继先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之后的又一部灸法专著,总结了先秦至三国期间灸疗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填补了先秦至三国期间灸法学专著的空白,同时也为两晋、南北朝时期灸法学的兴盛起了良好的先导作用,影响了后世几百年。
除了这两部著作之外,对于针灸曹翕还著有《黄帝明堂偃侧人图》十二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人们展示针灸经络。 由此可见在当时曹翕的医学成就是不亚于皇甫谧的。只是因为历史的原因,曹翕的著作至宋代已基本失传,只能在后世的医书中看到部分被引用的内容,但窥一斑而知全豹,曹翕作为当时与皇甫谧并驾齐驱的亳州名医值得被我们永远铭记。
曹翕是如何与中医结缘并且在针灸上有那么高造诣的呢?
在古代,医生被视为贱业,曹翕贵为帝室之胄而走向医生这个职业,我想这大概与曹魏家族开明的观念有关吧。曹操在用人上从来不问出身,因此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寒门士子。用人尚如此,其对于各行各业的态度也是不分贵贱的,比如曹丕、曹植的母亲卞夫人就是歌姬出身,曹操不但没有嫌弃他的职业低贱,后来还把她立为正室。因此看到子孙痴迷医药曹操自然也是不会阻止的。
曹操是第一个从官方层面设立机构整理因战乱散落的各类文化典籍的人,其中自然包括各类中医药典籍,这就为曹翕的学习提供了足够的土壤。曹操注重养生,并且广纳贤士,华佗、左慈、皇甫隆这样的当世医药大家皆为其座上宾,自然少不了对曹翕医学见解的熏陶。曹操的头风病发作起来疼痛难忍,唯一的缓解手段便是针灸,这也许就是曹翕潜心研究针灸的原因吧。
华佗极为擅长针灸,且又在丞相府内待过三年,在这三年里曹翕极有可能得到过华佗点拨的。华佗通过研究脊椎发现了夹脊穴,用针灸之法进行夹脊穴治疗,曹翕对脊椎也同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其著作《黄帝明堂偃侧人图》中便有体现。《医心方》卷二记载:黄帝正经,椎有廿一节,华佗、扁鹊、曹翕、高济力之徒,或云廿四椎,或云廿二椎,或云长人廿四椎,短人廿一椎。
时过境迁,虽然曹翕的医学著作在宋代就已经亡佚,曹翕其人也渐渐不为人所知,但他的部分成就除了被官方史书多次记载之外,还被记录在了古代各大医学著作中,像《备急千金药方》《诸病源候论》《小品方》《外台秘要》等中医经典著作均有提及。直至现在民间仍有一些中医在继承和发扬他的医学思想,并取得了一些不俗的成就。
曹翕是曹氏家族的骄傲,也是我们亳州人的荣耀,更是中医针灸文化中的瑰宝。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复兴,必然又会重新唤起人民对曹翕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