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光里的夏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旧时光里的夏,如一位未施粉黛的少女,简单而原生态。

青砖灰瓦的农家,一式的大门朝南,后门朝北,这样的建筑本就冬暖夏凉。村子的房前屋后,村头巷尾,长满了椿树槐树栎树。炎炎夏日,密树浓荫下,时不时有一阵阵小风夹杂着田野里特有的味道,从大门吹向后门,悠悠地,湿湿的,软软的,那种凉爽是熨帖的,细腻的,也是醉人的。仿佛一双轻柔的手,轻轻抚过。

“扇子好扇风,时时在手中。冬天不见面,夏日又相逢。”这是奶奶教我的打油诗。扇子是最传统的纳凉工具。一把扇子在手,轻轻摇动,便可得享一份清凉。见过的有芭蕉扇、棕榈叶扇、鹅毛扇、麦秆扇、蒲草扇等,最普通的要数芭蕉扇,价廉物美,每家都有几把。母亲买回来时,总要找来做衣服剩的布条,给扇子“滚”一道边儿。细密匀称的针脚,花花绿绿的扇沿,既耐用又好看。

记忆最深的是现场编织凉席。五月初夏,编篾席的手艺人挑着担子,吆喝着走村串户,他们的担挑上有削好的篾条和编织好的席子。不过,村子里都喜欢现场编织的,编席人到了需要编织的人家,量好床的尺寸,在堂屋里摆开了阵式,开始穿针走篾。一张席子一天就编织好了,铺到床上,拐对拐,边合边,编席人手工真是巧。

每天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母亲都要抽出时间擦凉席。她先烧半脸盆热水,再拿一条干净的毛巾,放水里浸透拧成半干,用冒着热气的毛巾仔仔细细地将凉席擦一遍。晚上,躺在凉席上面冰冰凉凉的,特别舒适。

每家都有一张竹做的凉床,摆在堂屋正中。吃饭时,当餐桌,累了,随意一躺,既凉快又方便。每天傍晚,太阳落到西边山头的时候,大人们就把凉床搬到门外的谷场上,再挑一担水,泼在地面上降温。

月亮挂上了树梢,洗完澡后,一家人都爬到凉床上,或坐,或躺。有的干脆把凉床并在一起,躺在各家的凉床上,边乘凉,边说着新鲜的事儿。常常我们数着天上的星星进入了梦乡。

偶尔,得了一个西瓜,父亲将瓜装进麻绳编的篓子里,扔进井里冰着。中午,太阳像个火球炙烤着大地,热得人脑袋晕晕乎乎的时候,父亲从井里扯出篓子,捧出西瓜,切成一片一片的,端到凉席上,一家人围着凉床,开开心心地啃西瓜。红红的瓤儿,甜甜的汁。一口咬下去,那才痛快。

现在生活好了,炎热夏天,每天躲在阴凉屋里,吹着空调或者电风扇,虽然很凉爽,但是,总有一些压抑和沉闷,还会给身体带来伤害。每每这时,心里总是感慨,过去的生活虽然很简单,或许,只是一把扇子,或许,只是一张凉床和草席,但却是那么的满足和快乐!

生活也许就是这样,简单的、原生态的生活,给人的不仅仅是温馨快乐,也有一种不一样的美好!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