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床子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自入夏以来,小手每天都是近40℃的高温,知了高鸣,大地如烤,人躁苗焦。

仲夏苦夜短。晚饭后,我走上三楼露台,希望能找寻到一丝微凉。望着时而乌云密布、时而蓝天白云的夜空,我忽然忆起儿时的纳凉了。

最难忘的是农村夏日里的软床子。

软床子,过去在江淮平原是最常见的物件,农村犹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名字却不统一,有的地方还叫作晚床子、网床子等,也许是音近而致吧。这种软床子,做工简单,将凿成隼眼后的四根木头,经木工安装成一个长方形木框,下面安上四根床腿。然后在木框上用麻绳横竖来回编织,一张人人喜爱的软床子就这样做成了。

儿时的夏季没有空调与电扇,一把古老的蒲扇从古摇到今。“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每到夜晚,蚊虫叮咬、酷热难耐时,我就和小伙伴头顶一张破芦席或肩扛一张软床子向村外打麦场走去。麦场四周黑魆魆的,躺在场中仰望天空,看繁星闪烁,听长辈聊天,任微风吹拂 ……也许这是孩子们夏季最快乐的时光了。

那时候农村穷,一张破芦席也不是家家都有的。没有席子,我们就赤身躺在软床子的麻绳上。小孩子皮肤嫩,光着身子躺上去,后背被硌得生疼。醒来起床后,后背被麻绳勒出一条条深深的印记,这种印记需多半天才能消失。

软床子轻便小巧,可以随意挪动。它上下通风,不会引起背部湿热,在阴雨绵绵的雨天,它不受地面潮湿状况的影响,因而很受人们的喜爱。在盛夏夜晚,它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农家院子里,河边柳树下,村外麦场中,碧绿的瓜田里……到处都能见到它的踪影。在那个时代,人多床少,能睡上凉爽的软床子,也是一种小小的幸福呢。

炎炎夏日,软床子是纳凉佳品。即使在寒冬腊月,软床子也不可或缺。庄稼人平日里缺衣少穿,寒冷的冬季里,用于御寒的棉被就更少了。人急生智,人们就把麦秸垛上的柴草扯下来,厚厚地铺在床上,这样就省下了铺被,减轻了严寒的侵袭,自然也能酣然入眠了。

进入21世纪后,勤劳的中国老百姓,经过辛勤劳动,购买力得到提高,席梦思、空调等物品也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有了电扇与空调,人们足不出户也能避免炎热之苦。灵活轻便的软床子不再被倚重,渐渐被人们所遗弃。闲置的软床子或放在屋外,经受风吹雨打,或被当作灶柴付之一炬……有时回趟老家,偶见软床子,也被束之高阁,悬挂在院落中的某个角落,布满灰尘,丝毫看不出它曾经有过辉煌岁月。

时至今日,人们似乎更向往城市的生活。农村人上县城买房,县城人到省城买房,省城人更向往北上广深。似乎居住在这些城市,人们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与价值。财富与权力,已经成为衡量某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配。在当今社会,还有几人能喜欢“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家话,瓦盆边浊酒生涯”的淳朴和厚道?又有几人能从曾经的恬淡自然中,真正感受到人生的快乐与真谛?!

这些疑惑,我不得而知。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