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知了猴” 掀起市民捕捉热

部门:市民莫要大量捕捉,以免破坏生物多样性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知了猴”一叫,三伏天来到。作为夏天最常见的“网红”动物,捕蝉(“知了猴”)是很多人难忘的童年记忆。不过,随着职业捕蝉愈发兴盛,有人担心,大量捕食“知了猴”会不会影响其族群发展,对人体有没有危害?为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一位摊贩正在销售“知了猴”

一元一个很“紧俏”

“一块钱一个。都是昨天晚上捉的。要买的抓紧了。”7月27日,在市区魏武大道桥南头的露天市场,五六个摊贩正在热情推销“知了猴”,前来购买的市民络绎不绝。从他们交谈语气中可以得知,有些市民还是这里的常客。

记者看到,销售的“知了猴”全部是冰冻的,有的带壳,有的不带,但价格都差不多,都是一块钱一个。“除了论个卖,也可以论包卖,200块钱一包。”一位摊贩指着面前塑料盆里的袋装“知了猴”说,他的“知了猴”都是收购别人的,利润也不多。

一包有多重?摊贩说,大概一公斤,每市斤划到100元。““知了猴”能卖这么高的价格,过去真不敢想象。”一位正在挑选“知了猴”的市民说,上次他托人从外地买了300块钱的“知了猴”,一个大概8毛多钱。吃完了还想吃,就到这里再买一些。

冰冻“知了猴”一袋200元

“知了猴”数量减少

记者了解到,摊贩们一般只卖不捕,“知了猴”都是从农户手中买的。“农村人晚上没事,吃过饭带上手电筒就下地捕蝉去了,一个晚上最多能逮几百只,然后再统一交给村里的某个人,最后卖给我们。”一位摊贩说。

这位摊贩说,在农村,捕蝉已经职业化了,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所以“知了猴”越来越少了。“不过,现在食用“知了猴”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我从2019年开始就养殖“知了猴”了,目前养殖基地规模达到了70亩。”谯城区十八里镇侯桥村养殖户赵宗伟说。

赵宗伟介绍,人工养殖“知了猴”,也是尽量模拟“知了猴”的生长环境,不过由于采用规模化养殖,产量要高出很多,一天能销售2000只左右,“但人工养殖“知了猴”的只是少数,野生的数量又在不断减少,市场供不应求。”

“知了猴”还能吃吗

每到夏天,“知了猴”都会成为一道“网红”美食,很多饭店也会推出“知了猴”食物。““知了猴”蛋白高,营养价值高,多吃对人体有好处。”一位市民说。不过,也有市民认为,“知了猴”属于野生动物,应该禁止食用。

那么,“知了猴”还能吃吗?“不建议吃。”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介绍,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知了猴”属于野生动物,因此尽量不要食用。

不过,“知了猴”并非益虫。该工作人员表示,“知了猴”以吸食树木根部的汁液为生,每年到了夏天开始出土,爬到树上产卵繁殖,幼虫孵出后,落在地面上,随即钻入土中,又开始吸食树木根系。所以,“知了猴”会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

“夏天没有蝉鸣,就少了夏天的味道。希望大家能谨慎对待“知了猴”,不吃或者少吃。”一位市民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知了猴”虽然不属于“三有”动物,但却是大自然的一员,如果大量捕捉食用,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