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日前,在距离我市2500公里外的甘肃省敦煌市博物馆,“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拓片全国巡展·敦煌站”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目光,展览共展出代表性文字砖、画像砖拓片96件,其中文字拓片56副,复制文字砖40块。本次展览让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拓片走进诗意敦煌,让“沉睡”千年的文字砖彰显亳州神韵。该展是我市继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南京六朝博物馆、张家界市博物馆等地开展的全国巡展第十站。
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为国保文化遗产,为民守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创新工作思路,持续加大文物开发保护力度,文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我市文物资源丰富,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共有761处,其中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4处(位居皖北第一),类型涵盖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及近现代重要史迹等;馆藏文物类型多样,以新石器时期陶器、石器,汉代青瓷器、玉器,隋唐陶俑、三彩器,宋元瓷器较为突出;革命文物内涵丰富,全市登记在册可移动革命文物有150余件/套,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7处,类型主要涉及革命旧址、革命烈士墓、烈士陵园等三类。
注重破解难题 让文物“活下来”
我市积极推进文物考古前置,推行文物“抢救性保护”向“抢救与保护并重”转变,采取市、县区联动,一体推进的方法,在全省率先完成高新技术开发区、省级经济开发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省文物局在全省推广亳州经验。近三年来,先后开展亳州机场、亳蒙高速公路等23个基建工程文物调查,完成谯城万达广场、柴家沟还原小区等9个重点工程建设文物考古勘探、抢救性发掘,出土战国到唐宋时代金器、玉器、青铜器、骨器、陶瓷器等文物近3000件。
丰富传承形式 让文物“活起来”
为全面推动文物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文化发展动能,我市组织编制了《亳州市让文物活起来(2022-2025年)工作方案》,探索文物保护,管理,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新举措。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我市建成了全省首个“社区博物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促进文物“复活”。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推进文物保护单位花戏楼等12家文物景区“文物+旅游”综合保护利用,开展文化研学旅游活动,2021年亳州花戏楼荣获“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和“安徽省十大文物活化利用优秀案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推出了“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拓片全国巡展”;深耕十年,编撰出版《梁巘全集》,填补中国书法史研究空白。
创新活化利用 让文物“活精彩”
市博物馆首推“博物馆欢乐奇妙夜”系列活动,推出皮影戏、现场制陶等10余项互动体验项目,成为“安徽省首家夜间安全开放的博物馆”和“首家引入机器人讲解员的博物馆”,文物惠民10万余人。连续举办五届“我在博物馆画文物”全市青少年绘画大展,成为我市连续举办时间最长、参赛人数最多、知名度最高的青少年儿童书画赛事,成为安徽省“百万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系列活动重要组成部分。以馆藏文物和亳州文化特色为主线,自主研发“千古一亳”系列文创产品70余种,连续在“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荣获1金、6银、1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