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碧水穿城过 幸福漾心间

我市系统推进水体整治,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十年之前,位于亳州北部新城的陵西湖是一片黑臭水体,水质最差时为劣V类。近年来,我市系统推进水体整治,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这让陵西湖等黑臭水体变得水清岸绿,越来越美。

中秋假期,记者在绵延近千亩的陵西湖公园看到,一座座湖心岛绿意仍浓,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有野鸟在追逐嬉戏,人们从“生活空间”来到“自然空间”,漫步廊桥栈道赏景休闲、亲近自然,在水清岸美的生态公园享受惬意的假期时光。

“我家就住在陵西湖附近,十年前我就认识它了,那个时候水又黑又臭。现在美得都不敢认了,不仅水质变好了,还打造了一些景点,栽上许多花草树木,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美。”说起现在的陵西湖,附近居民赵萍赞不绝口。

和陵西湖一样,涡阳县幸福河过去也是令周边群众头疼的黑臭河。近年来,涡阳县对幸福河进行了治理,通过清淤、疏通、拓宽等各种方式,全面改善河流状况。如今,从幸福河沿岸一路走来,黑臭现象已经消失了,碧绿的河水缓缓流动,两岸绿化带里绿植树木一派葱茏,河上架起了景观桥、木栈道,成了附近居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幸福河已经从原来的驱人远离到现在的引人靠近,正在真正“幸福”着附近居民。

陵西湖、幸福河的蝶变是全市碧水保卫战成效的生动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提升水污染防治的深度和广度,水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2017—2019年连续三年在水环境质量改善或水污染防治考核方面位居全省第一,“十三五”纳入国家考核的4个国考断面均达到水质要求。

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沿河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污染河道整治等9大专项行动,城区36条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深化农村污水治理,统筹专项资金560万元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持续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

2021年,我市地表水总体水质状况向好,涡河、惠济河、西淝河等河流共设13个国控断面,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涡河义门大桥、涡河岳坊大桥等9个水质断面为Ⅲ类,水质状况为“良好”,占比69.2%;涡河、包河、西淝河等4个国控断面水质均为Ⅳ类,占比30.8%,与2020年相比,水质状况明显好转。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良好。监测结果显示,除了因氟化物和钠(因地质原因引起)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水质标准,其余监测因子都符合Ⅲ类水质标准。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良好。2021年我市启用调蓄水库地表水水源地,监测结果显示,调蓄水库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水质标准。

水污染防治仍在路上,我市今年印发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明确,我市将深化河流综合治理。全面开展地表水污染治理集中攻坚,重点做好涡河、茨淮新河、西淝河、芡河、北淝河等主要河流保护,建立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实施河流全流域、全要素、全联动管理。到2025年,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69.2%。持续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到2024年,县城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到2025年,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