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最美十大药商”】华佗国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宏良:他把“华佗”迎回了家乡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他,勇于开拓闯荡商海,从酒业“跨界”药业;他,目光长远树立品牌意识,几经辗转让“华佗”商标重归故里;他,坚持“国药精做”理念,以高品质的药品推动企业发展壮大。他就是“最美十大药商”、华佗国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宏良。

李宏良(受访者供图)

搏击商海,从酒业“跨界”药业

“一定要注意细节,从生产线到包装设计都要反复核对后再确定……”9月27日上午,李宏良正在办公室里跟工作人员沟通新产品的包装图案,身为董事长的他总是特别忙碌。

与大多数药商不同的是,李宏良是做白酒起步的。

“我是1987年开始做白酒的,最初时因缺乏经验,生意一直不好。”李宏良介绍,当时他前往全国多个地方考察市场,后来他和家人重建井中酒厂,根据目标消费人群,改变了生产方向和定价,从而打开了销路,生意越来越好,创下了“店小二”“难得糊涂”等驰名全国的白酒品牌,成立安徽井中集团。

1998年,安徽井中集团收购了华佗国药厂。李宏良正式接管当时经营效益有待提升的华佗国药厂,并对企业进行了升级改造,于2001年12月28日一次性通过国家GMP认证。

几经波折,带“华佗”重归故里

“接手华佗国药厂后,我才发现,这家企业虽然名为‘华佗’,品牌商标却不属于自己。”李宏良说,经过调查了解,“华佗”商标早已被湖南省的一家国有企业注册,要想购买回来,谈何容易。

李宏良深知,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标志,没有自己的品牌商标,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我当时就想着再困难的事情,不试试怎么知道能不能成功。”李宏良说,凭着一股“执拗”劲儿,他带着厂里的几名工作人员先后奔赴北京、湖南和四川等地,为迎回“华佗”商标而忙碌奔波。由于当时正处于“非典”期间,人心惶惶的很少有人外出,每当李宏良等人坐在空荡荡的火车上时,内心也是充满了彷徨:“虽然害怕疫情,可是收回华佗商标的决心帮我们战胜了恐惧。”

最终,经过近两个月的奔波,李宏良以数百万元的价格将“华佗”商标购买了下来。2003年11月,“华佗”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正式批准为安徽华佗国药厂注册商标。自此,“阔别故乡”30年的“华佗”再次回到了家乡亳州。

买回“华佗”商标后,李宏良又请上海一家著名的设计公司,重新为产品设计了一系列融合华佗元素的全新包装,大力宣传“华佗”品牌。

“华佗”商标带来的经济效应立竿见影,随着“华佗”品牌的迅速打响,华佗国药每年的营业额逐年递增。2006年,“华佗”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质量为本,笃行“国药精做”

“商标带来的效益是一时的,产品质量和不断创新才是企业的长期发展之道。”李宏良说,华佗国药一直从“道地药材、设备先进、工艺规范、敢比质量”四个方面主打“国药精做”的理念。

为了提高产品效果和产品质量,李宏良要求所有产品必须从药品源头把关,从原产地采购药材,虽然价格较高,但是道地药材本身的含量可以远远超过国家标准。“比如华佗国药生产的华佗牌救心丸,所用的名贵中药材蟾酥必须从生长3年以上的蟾蜍身上进行提取,三七必须是云南文山州种植7年以上的。”李宏良说,这些道地药材在源头上保证了生产所需药品原材料的质量,这样生产出的药品疗效自然就高。

在严把质量关的同时,李宏良还注重设备的更新换代,将国外引进的先进制药设备结合实际需要改造升级,低温提取、低温干燥,最大程度保留了药品的有效成分;实现全程智能化,减少人工可能造成的失误,使得药品质量得到了保障。

不断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李宏良注入大量资金建设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他主持并参与了公司新药救心丸、阿胶养血颗粒、妇炎净片、肤康搽剂、硝苯地平缓释片和二甲双胍缓释片等多个新品种的开发与研究,取得科技成果5项,省科技奖1项,专利100多项。他先后获得安徽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安徽省中药行业科技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并承担安徽省重大专项项目。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宏良还一直坚持做公益事业,和家人们一起成立“井中教育温暖基金”,用于赞助贫困学子和困难家庭。在新冠疫情、河南水灾等困难时期积极捐资捐物,用点滴善举温暖着人心,润泽着人情。

“亳州是华佗故里,四大药都之一,现在我市正在全力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作为‘华佗’商标的拥有者,华佗国药在继承与传播华佗精神上有着重要责任。”展望未来,李宏良充满信心地说,他将会继续紧跟安徽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进一步加快企业发展,推动产品创新升级,助力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