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振兴路上】“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秸秆被打捆离田

亳州新闻网讯 秋日里,在蒙城县小辛集乡李庙村的田野上,一台台大型搂草机、打捆机、夹包机正在田间作业,一派繁忙景象。所到之处,玉米秸秆被“吃”进机器,经过压实、固定,变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圆柱体草捆,整齐地码放在一旁,随后夹包机将草捆小心地夹到车上。从分拣、压缩、捆扎到出包,所有程序全部自动化处理。

打捆后的秸秆将统一运送到李庙村峰智新能源有限公司进行中转,然后销往蒙城国能发电厂。一番操作下来,田间的秸秆成功离田,变废为宝。

“近几年,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田间玉米秸秆都回收给企业了,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村里农户,解决了农户秸秆处理难的大问题。”李庙村种植大户刘朋说,秸秆打捆离田后,可为农户每亩节省30元的灭茬费用,同时方便农户整地播种,确保一播全苗,苗齐苗壮,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每亩可增加粮食产量50公斤。

在峰智新能源有限公司厂区内,一辆辆装满成捆秸秆的车辆驶入料场,叉车师傅将这些秸秆捆进行了重新规整。“由于前几天下雨,地里还有少量秸秆没能打捆离田,这两天我们调集了多辆机械,全力以赴把地里的秸秆清理干净,确保秋种工作能够及时开展。”峰智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李庙村党总支书记蔡洪刚说,该村今年秋季玉米和高粱秸秆打捆离田近1万亩,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秸秆收储企业签订收储协议,按10元/亩/年标准上交村集体,今年秋季,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午季时增收6万元。

“秸秆综合利用,实现了农民、企业、村集体经济多方受益,让这些‘生态包袱’转化成了‘绿色财富’。”蔡洪刚说。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