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保护与传承并重 我市用心当好历史文化名城“管家”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近年来,我市致力做好保护、传承并重,通过编制保护规划、保护修缮历史建筑、系统推进历史街区提升改造、加大资金投入等措施,不断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效。

精心编制保护规划。我市先后组织编制了《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亳州市北关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涡阳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涡阳县新华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蒙城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蒙城县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及《城父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依据和遵循,做到了保护管理有规可依。

强化历史建筑保护。我市在全域范围内梳理和发掘历史文化遗存,2021年新公布历史建筑89处;同时,对全市113处历史建筑进行了挂牌保护,按照历史建筑测绘建档的标准,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工作。组织开展历史地段普查工作,邀请天津大学团队来我市开展历史地段普查研讨,明确了我市历史地段普查方向及重点。

保护修缮历史建筑。我市加强了历史文化街区损毁建筑修缮,重点对谯城区图书馆及街区内部分老建筑进行了保护修缮,恢复了建筑风貌,消除了安全隐患,提升了使用功能。同时,建立健全了历史建筑日常巡查机制,定期开展历史建筑安全隐患排查,全面排查113处历史建筑的保存现状,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对建筑的结构形式、建筑形式、保存现状及用途、破损情况进行收集归类,形成排查清单,及时掌握每栋历史建筑的最新情况,为活化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系统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针对北关历史文化街区帽铺街修缮方案,市名城办及时召开审查会议,对方案进行了充分论证完善,出具审查意见,确保帽铺街按照古建筑传统工艺进行修缮,避免了“千房一面”,保留了历史年代层次感。同时,邀请专家顾问,深入北关历史文化街区现场调研,就北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召开座谈会,对运营方案进行审核审查,共谋保护发展对策,保证保护规划与利用规划相衔接、利用规划与运营策划相协调。

加大资金投入。市财政每年列支3000万元专项经费,确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稳步推进。争取省级专项资金1420万元,用于北关历史文化街区提升、历史建筑修缮、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皖北)编制、历史地段普查等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专业化水平,我市在全省率先聘请10位经验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顾问,深入开展研究论证,精准把脉亳州古城保护与更新传承。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