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我市田间地头一派丰收的景象,中药材、辣椒、玉米等农作物迎来了收获时节,群众抓住当前的晴好天气收获、晾晒农作物,一幅幅“丰”景画卷,铺满了乡村田野。
秋收时节,谯城区颜集镇“丰”景美如画 记者 李鹏 通讯员 杨维全 摄
生姜秋收“钱”景好
村民在基地采收生姜
亳州新闻网讯 深秋时节,在利辛县孙庙乡高堂村的生姜种植基地里,一株株姜苗长势喜人,工人们在田间忙碌着翻挖、分拣生姜。
“今年虽然雨水少,但是你看这生姜长得多好!”脱贫户张凤萍说。这次生姜秋收雇佣工人有三十余人,大部分都是脱贫户,每天工资50元。“她们干活实在,打包生姜装箱时也仔细,可让我省了不少心。”生姜种植基地负责人张艳高兴地说道。
据了解,张艳和好友李玲二人共流转土地60余亩,全都用于生姜种植。今年该种植基地的生姜亩产在8000斤左右,已经全部被经销商订购销往山东,订购价在每斤2.4元。明年张艳、李玲二人打算继续增加流转80亩土地,扩大生姜种植面积。
近年来,孙庙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固优势、强弱项、补短板,因地制宜、连方成片发展生姜、红薯、水蜜桃等特色农业,做大做优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规模,以农产品价值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 李锦文 通讯员 李凤兰 李世茹)
小花生成富民“金豆豆”
亳州新闻网讯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眼下正是晚茬花生收获的季节。近日,蒙城县小辛集乡李庙村40多亩花生进入收获期,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户们纷纷忙着拔花生、摘花生、晒花生。花生地里呈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今年的花生产量非常好,结的多且颗粒饱满,一亩地预估能收900斤左右,亩均效益可达到3000元。”李庙村振山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得干指着满车的花生开心地说。
王得干原本在外地做生意,听说老家农业项目政策宽松,于2018年返乡承包了120亩土地搞种植,并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他拿出40亩地用来发展花生连片种植,不但自己收获满满,还带领了周边乡邻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为了让合作社种植的花生增产增收,李庙村驻村工作队积极配合村两委,帮助合作社选用适合当地地质土壤条件的花生品种,邀请上级农业专家前来实地指导,采用膜下滴灌技术,让花生粒更饱满、油脂含量更高。(记者 曾莹莹 通讯员 李明 沈德乐)
玉米收获晾晒忙
农户正在院中晾晒玉米
亳州新闻网讯 秋收以来,在谯城区华佗镇农家小院的房前屋后,到处堆满了黄澄澄的玉米,村民们满心欢喜地打理、晾晒着玉米。
走进华佗镇小奈村村民邢火明家,只见籽粒饱满的玉米堆满了院落。“今年的玉米没有病虫害,产量高,可以卖个好价钱。”邢火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玉米收割施行全部机械化作业,省事、省时、省工。”
一颗颗金黄饱满的玉米给辛勤劳作了一年的农民带来了喜悦和收获。在小奈村玉米收购点,一辆辆载满玉米的车辆络绎不绝,抽样检测、上磅称重、结算钱款,“一条龙”式的服务让玉米种植户省时又省心。
据华佗镇科技特派员杨文章介绍,今年以来该镇积极落实各项种粮补贴等中央惠农政策,在玉米种植技术上选用高产品种,实施精量播种、测土施肥、生物多样性防虫等技术,全力以赴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记者 李鹏 通讯员 黄涛 文/图)
胡萝卜“映红”振兴路
亳州新闻网讯 深秋时节,在谯城区十河镇佟营村胡萝卜种植基地,30多名工人正忙着剔除多余的胡萝卜苗。
种植基地负责人杨金明介绍,2020年他和亲戚在佟营村流转了300亩土地,其中50亩种植胡萝卜。“这茬胡萝卜这个月就能成熟,将卖给周边县市的各大商场和超市。”杨金明说,今年胡萝卜亩产4000斤左右,亩产值超过5000元,除去种子、人工和肥料等成本,每亩地预计能收入3500元。
由于胡萝卜种植面积大,杨金明请来不少附近群众帮忙干活,最多时达到80余人,人均年增收15000元左右。
“我从2020年就在这里干活,平均每天能挣70元,再加上土地流转租金,一年能收入3万多元,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差,还能照顾家庭。”67岁的村民司金兰满意地说。
“下一步,我打算继续扩大胡萝卜种植面积,带领村民一起发展萝卜产业,种植更多品种的萝卜,搭上抱团发展的快车,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群众增收,带领大家共同富裕。”杨金明表示。
近年来,十河镇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积极发展蔬菜、中药材、水果采摘等种植产业,带动群众稳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记者 李鹏 通讯员 许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