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桥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知道我们李腰村的王桥这个地名儿,是在去年下派驻村伊始。开始关注王桥,则是在阅读了我们亳州作家李亚的《电影与自行车》这部中篇小说集之后。

李亚是淝河人。他的家乡李庄距离我们李腰村不过三四里的路程。这就相当于,站在我们李腰村某一户人家的三层楼顶上,手搭凉棚向着西北方向瞭望,便可以看到李庄。

今年8月份,谯城区文联、区作协组织的“谯城作家看谯城”活动第四站,李亚就随着大家来到了淝河镇,也来了李腰村。当我们说去看看李庄时,李亚指着店集村的方向说,李庄已经不是当年小说中的李庄了……看着李亚眷恋的眼神,李庄成了我们想象中“谜”一样的存在。

少年时期的李亚,是李庄的孩子王。李庄尚武,他们那群十三四岁的孩子们从小就拜过锤匠(武师)。虽然常年吃着杂面饼子抹酱豆,但这并不耽误他们练就一身好功夫。

小说的第二章“朝阳沟·王桥集”中,讲的是作者与李庄的地老鼠铁勺、傻兔子墙根、猪头小队长小春等一群玩伴儿去王桥集看电影。因为王桥集距离李庄只有三四里路,那时的大队部又在集上,比较热闹。所以,太阳一偏西,他们这帮玩伴儿倾巢出动,一路小跑就到了王桥集上,去看露天电影。

小说中的王桥,曾是李庄的孩子们留下欢乐和回忆的地方。如今的王桥,虽然放电影、看电影的场景已经成为无法“倒带”的历史。但是王桥却有着其他自然村“无可替代”的功能:一是由来已久形成的集市;二是蓄水防洪抗旱的王桥闸;三是淝河镇、李腰村的边界。

集市方面的功能毋庸多说,那是多年以来形成的一个社会商业聚集地。王桥集上不仅有幼儿园、超市、饭店、浴室,还有逢集的集市。逢集的时候,群众在街边的摊子上就可以买到新鲜的蔬菜和肉类、水果等,那人头攒动的场景也堪比《电影与自行车》小说中当年的热闹劲儿。

王桥闸的蓄水功能,我在之前的文章《李腰之水》里提到过。每到夏季雨量充沛时,王桥闸里就蓄满了可以灌溉保苗的水量。所以,今年夏季抗旱期间,我们村的良田就得到了惠及。这也是其他自然村羡慕的地方,王桥之所以重要,还有一个原因,它是淝河镇、也是李腰村的边界,疫情防控时,守住了王桥,也就守住了一方平安。

回头再看王桥集上,秋收之后,群众都在“晒秋”。我透过黄澄澄的玉米棒,找寻当年王桥集上放电影的地方。按照李亚小说中的描述,当年王桥集上应该没有这条笔直的南北路。那么,那样偌大一块放电影的场地,它到底应该在哪儿呢?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