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背后的“大数据”支撑

——探访亳州市区域核酸检测指挥调度系统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居民在排对进行核酸采样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核酸检测是及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风险隐患、阻断疫情传播的重要手段。

亳州全市常住人口近500万人,如何确保核酸检测安全、高效开展?面对短时间内的“数据洪流”,如何保障“安康码”不“宕机”?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和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走近核酸检测背后的“智慧大脑”——区域核酸检测指挥调度系统。

采样环节安全高效

扫码、采集咽拭子、起身离开……11月2日,在市行政服务中心一楼大厅核酸检测采样点,在该服务中心办公的工作人员正有序排队做核酸,采样环节安全、高效,平均每人二三十秒,检测结果将于几个小时后自动推送到“安康码”个人信息里。

“采样效率非常高,很快就完成了,既不耽误工作,也减少了人员聚集时间。”一名采集完咽拭子准备离开的工作人员说。看到核酸检测如此高效,前来办事的群众也加入队伍中,“在这里做好检测就不用回小区做了,挺方便的。”

据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市常住人口498.6万人。“核酸检测时,群众可以通过扫‘安康码’、扫预登记码、身份证识别及手动录入等方式进行登记,第一种使用频率最高。”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工作人员程宇婷介绍。

这就是说,每次开展核酸检测时,都会有几百万人使用“安康码”。记者通过“安康码管理平台”看到,10月31日开展区域核酸检测时,当天共有435万人次打开“安康码”进行“亮码”,如果加上“扫码”人次,“安康码”使用次数更高。

“安康码”运维“零宕机”

记者从市数据资源管理局了解到,自“安康码”上线以来,全市“亮码”共计6.6亿人次,“扫码”共计2.99亿人次,尤其是随着区域核酸检测常态化开展,“安康码”使用频率不断上升。

面对短时间内形成的“数据洪流”,如何才能确保核酸检测顺利进行呢?我市建立了区域核酸检测指挥调度系统,“系统实现了核酸样品采、送、检、报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并将检测结果推送至‘皖事通’平台,方便市民快速查询采集及检测报告情况。”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数据中心主任程博介绍。

记者从市卫健委了解到,自区域核酸检测指挥调度系统上线以来,累计完成1.5亿人份核酸采集。

程博告诉记者,我市区域核酸检测指挥调度系统利用市政务云平台提供的弹性扩容功能及系统本身的集群计算架构,可以通过快速部署大量应用服务器的方式,采取限流、排队、用户刷新频率限制等技术措施,强化了应对突发尖峰流量冲击的能力,通过了5万次/秒读取压力测试,可以支持全市常住人口在1天内完成核酸检测及数据上传。

为保障系统稳定运行,我市成立了运维保障工作组,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成立了“安康码”运维保障工作组,专职技术服务人员提供7×24小时技术支持,组织开展了百余次实战演练,定期巡检,根据巡检情况,及时对系统进行扩容和调优,交出了“零宕机”的优异答卷。

切实保障“应检尽检”

核酸检测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如何才能做到“应检尽检”?对于“应检未检”人群应该怎么办?“可以通过数据比对,找出未参加核酸检测人员,并对其进行提醒。”市卫健委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介绍,我市依托“安康码”、核酸检测数据、返亳报备登记系统、流动人员信息、公安户籍信息和常住人口信息,形成核酸检测人员“大数据”,再将新一轮核酸检测人员信息与“大数据”进行比对,从而找出未参加核酸检测人员信息。

我市还建成重点人群核酸检测管理系统,该系统与区域核酸检测系统互联互通,自动完成核酸检测数据比对和统计分析,由行业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督促其落实“应检尽检”责任,通过“大数据跑腿”,精准找出“未检人群”,让疫情防控更科学。据悉,目前重点人群核酸检测管理系统已登记139.76万人,全部按要求落实核酸检测。

市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核酸检测是快速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有效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关系每个人的健康。希望广大市民按照辖区核酸检测安排,自觉按时参加核酸检测,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