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身份证”,自然资源保护底气足
全市已完成5条河流湖泊确权登记;将按照“先易后难”原则,实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覆盖
今年7月份,蒙城县九龙沟通过省级专家组验收,这是全省首批县级自然资源项目验收,标志着九龙沟确权划界完成,下一步就能领到“不动产权证书”。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相等于为自然资源办理“身份证”。作为全省首个启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的地级市,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我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目前,已完成5条河流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专家组验收,另有4个河湖项目即将进行验收。
“为自然资源办理‘身份证’,不仅能摸清自然资源‘家底’,明晰产权关系,加强生态保护,还能促进生态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雨后的阜蒙新河(利辛段) 李鹏 摄
确权登记,我市走在前列
站在阜蒙新河利辛县城淝河大道桥上远望,碧绿的阜蒙新河像一条玉带镶嵌在大地,为利辛县城增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
“阜蒙新河亳州段已于去年完成统一确权登记,今后将得到更好的保护,环境会越来越美丽。”承担我市2021年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的北京世纪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有关负责人朱增元说。
朱增元介绍,除了阜蒙新河亳州段,2021年我市还完成了安宁沟、青羊沟、泥沟三条河流的统一确权登记。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不动产登记中心首次登记科科长刘璐介绍,根据自然资源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暂行办法》,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无居民海岛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所有自然生态空间,都将进行统一确权登记。
刘璐说,亳州是全省首个启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的地级市。除了去年的四条河流,今年我市又启动了北凤沟、罗沟、蒋湾沟、市政公园南湖等河湖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即将进行验收。
与此同时,县级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今年7月份,蒙城县九龙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通过省级专家验收。这是我市首个通过验收的县级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项目,蒙城也由此成为全省首批通过验收的县级地区。
摸清“家底”,保护更有底气
说起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可能有人认为没有必要。《民法典》第259条规定,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同时《民法典》第209条规定,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
既然自然资源可以不登记,为什么还要开展统一确权登记呢?刘璐解释说,可以豁免登记,但并非不能登记或者不允许登记。另外,各级政府行使自然资源所有权的范围、权责需要通过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来明晰,通过登记手段进一步强化公示。
刘璐以阜蒙新河亳州段为例作了详细解释。阜蒙新河是1958年开挖的一条人工河,河流级别2级。在亳州,该河流先后流经利辛县永兴镇南、马店孜镇北、利辛县城、中疃镇北、望疃镇北,流入蒙城县内,经小辛集乡北、蒙城县城北,流入涡河。
“目前,我们已经掌握了阜蒙新河亳州段的位置、长度、流经乡镇、水面面积等基本情况,不过,这些信息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在目前的分散管理模式下,很难汇聚到一起,不利于自然资源保护。”刘璐说。
另外,河流还涉及到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红线、水质、年初蓄水量等信息,以及排污口、取水口等细节。“要想掌握全部信息,并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运用,必须进行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刘璐表示。
为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农业、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以河湖管理范围为基础,结合堤防和水域岸线,充分利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自然资源专项调查等现有成果,收集整理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用途、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等管制要求,对承载河流水资源的土地开展权属调查,最终形成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成果数据,掌握了河流的详实数据,成功完成了5条河流湖泊的统一确权登记工作。
“只有摸清自然资源‘家底’,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保护工作底气十足。”刘璐表示。
明确“主体”,促进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此,基层执法人员感触很深。
“侵占河道、超标排污、违法养殖等是我们执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涉及部门多,没有统一的领导协调单位,造成问题解决难、推进慢、成效差。”蒙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许疃中心所所长马洪绕说。
马洪绕认为,对同一自然资源按照不同的管理环节或者功能用途,归口不同的部门管理,往往造成职责交叉、产权虚置弱化、所有者职责不清晰、所有者权益得不到落实。
刘璐告诉记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目的之一就是解决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所有权人不到位、权益不落实的问题,推动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进一步明确所有者、监管者及其责任。
在刘璐看来,通过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产权归属,不仅能推动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监管,还有利于激励产权主体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让各类自然资源资产得到更大的保护和利用,促进绿色发展。
利辛县西淝河千亩蟹稻共养示范区、蒙城县岳坊镇万亩莲藕基地、涡阳县道源国家湿地公园、亳州林拥城景区……一个个集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绿色产业项目在我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着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的深入推进,这样的生态产业将越来越多。”刘璐说。
“先易后难”,将实现全覆盖
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无居民海岛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所有自然生态空间,都将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我市为何先开展河流确权登记呢?刘璐解释说,按照《安徽省自然资源统一登记总体工作方案》中“先易后难”原则,我市首先启动了河流统一确权登记工作,这是因为河流形态单一,资源类别、数量较少,确权起来较为容易。
为推进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我市印发了《亳州市自然资源统一登记总体工作方案》,按照全面铺开、分阶段推进工作要求,从2023年开始,在基本完成全市重点区域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基础上,加快开展非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最终实现全市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覆盖。
这意味着,今后不仅是河流,我市所有的自然资源都将拥有自己的“产权证书”,一张属于自己的“身份证”。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通过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推进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新格局,让群众享受绿水青山带来的更多生态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