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庙的红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11年的国庆节,谯城区作协一行六七人徒步武家河,自东南向西北过谯城区五马镇后很快进入谯城区芦庙境内。匆匆沿河溯源而行,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岸遍地的红辣椒。同行的张超凡先生说,可别小看这朝天椒,它可是芦庙镇的一个主打产业,也是当地农民的钱袋子,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秋阳下,那些通红的朝天椒,一簇簇,一排排,闪射出盈盈的光泽,如同燃烧的火炬。秋风吹过,它们吸收了阳光的精华,由青绿而火红,灿若朝霞,成为乡村一道美丽的景致。路旁村头,椒农们坐在马扎上摘辣椒,一筐筐,红彤彤的,煞是喜人。晒场上,一片片,鲜艳的辣椒,映红了椒农的脸庞。

红色,是芦庙大地上特有的色彩,洋溢着热情,承载着丰收,寄予着希望。自古以来,红色一直是国人最喜爱的颜色,代表着祥和、热闹和喜庆,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图腾。我喜食辣椒,自然也喜欢这火一样的颜色。因此,每年秋季,我都要骑行到芦庙几次,就是为了欣赏那满眼的红辣椒。

芦庙的红不仅在遍野的朝天椒,更在于其在战争年代留下的那一抹革命红。作为皖北的红色革命老区,芦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书写了亳州革命史上辉煌的一页。著名的“芦家庙战斗”见证了彭雪枫将军领导的新四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举,见证了刘邓大军挥师南下“六克亳州”的战史,见证了淮海战役中亳州人民踊跃支援中原野战军后方医院的场景。

今年国庆节第三天,“谯城作家看谯城”第七季走进了芦庙镇,感悟“红韵芦庙”的时代内涵,追忆红色历史,接受精神洗礼。在皖北烈士陵园,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烈士纪念碑鞠躬致敬。烈士纪念日刚刚过去,每座烈士墓上都放着一枝白菊花,还未枯萎。皖北烈士陵园不仅是亳州人的红色纪念园,同时也是记录皖北地区战争面貌的一本红色大书。

矗立在烈士墓前,一种感动在内心升腾……尽管不曾认识,但我还是崇敬这些烈士,他们为国家和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感谢芦庙镇为先烈们提供了这么一块掩埋忠骨的土地,使他们有了长眠之处,也给后人提供了一个集中凭吊之所。陵园内安放了1243位烈士,其中留下姓名的有391位,另有852人为无名烈士。我用目光抚摸那一排排坟墓,用心灵祭奠这些令人敬仰的英魂。作为生者,作为后人,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也不能忘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在墓园中间,有一座规模稍大的无名烈士墓,是牺牲在亳州大地上的那852人的集体墓。这其中,有部分是从原五里庙陵园迁过来的。在刘邓大军首次解放亳州的战斗中,有270多位战士牺牲,据说他们多是河北和山东人。我在想,他们每个人其实都有名有姓,都曾是父母的宝贝。他们牺牲时那么年轻,有的还是十七八岁的孩子。虽说英雄不问出处,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可这些今天我们看来是无名的英雄,他们在牺牲前是否曾为见不到母亲最后一面而喊着妈妈?他们是否还有亲人在痴痴地等待着他们回家?当初走上革命道路、走向血雨战场时,他们都是无需任何报答的民族脊梁!今天,唯有善待英灵,他们才能真正含笑安息,而我们也才能做到内心安宁,并获得前赴后继的奋斗力量。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红色的历史,承载了国人太多的红色记忆。所以,我们的国旗是以象征革命的红色为底色,寓意着激情、乐观、斗志、胜利和进步。正值国庆节,镇里街道两旁的路灯杆上悬挂着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这处处点缀的“中国红”,营造出热烈喜庆的节日氛围,也彰显着人们的爱国情怀。

芦庙的红,如朝天椒一样,是热烈的,是向上的。芦庙人爱种辣椒,因为可以创收致富、振兴乡村。在辣椒收购基地,那一包包、一片片、一堆堆的红辣椒,耀眼而美丽。当地人用火辣的精神书写着“红韵芦庙”的时代篇章,酝酿着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芦庙的红,是舍生取义的壮举,体现在抗击日寇满门忠烈的颜氏五兄弟的英雄气概上;芦庙的红,是铭记烈士的初心,体现在退伍老兵、红色宣讲员许玉亭的宣讲报告中;芦庙的红,是清明节的一面面队旗,体现在青少年学子的铮铮宣誓中;芦庙的红,是烈士墓上的那颗五角星,如同国人身体里流淌着的血液,那是赓续传承的红色基因。

有诗为赞:

红韵芦家庙,

英烈忠骨傲。

天地存浩气,

功勋千秋耀。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