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11月7日,在位于谯城区十河镇卞铺村的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经过5天发酵的生活垃圾被送进焚烧炉,“浴火重生”变成绿色电力,进入“寻常百姓家”。
5天前,晨光熹微中,在亳州高新区观澜天下小区,记者看到,一袋袋生活垃圾被扔进垃圾桶,不大一会儿,一辆垃圾运输车开了过来,把桶内的垃圾倒进车内,运往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半个小时后,垃圾运输车到达目的地,车内的垃圾被送进仓库进行发酵。5天后,一个大型抓斗将发酵后的垃圾抓了起来,放进投料口,垃圾进入焚烧炉开始燃烧,燃烧产生大量蒸气,推动汽轮发电机运转,热能转化成了机械能带动发电机发电,产生的电能通过配电装置输入电网,为千家万户带去光明和温暖。
在过去,无处安放的垃圾处境十分尴尬,无害化填埋不仅占地面积过大、浪费资源,而且会产生碳排放。燃烧发电、变废为宝是生活垃圾最好的“归宿”。
2015年,我市开始建设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如今,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二期工程均已投入使用,每天1200吨的生活垃圾在烈火中“重生”,“炼”出约52万千瓦时的电量。而市区、谯城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约1200吨,在这里被全部处理。
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2017年投用以来,已处理生活垃圾156.71万吨,发电量4.9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煤14.3万吨。与填埋的方式相比,减少了近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我们正在加快推进技术革新,在锅炉方面,将通过更换一些管道增加它的受热面积,这样的话同样的垃圾就能发出更多的电量。”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汽机专工姚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