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沪苏浙,做好产业转移大文章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全市前三季度落地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57个、总投资400亿元

牵手沪苏浙,做好产业转移大文章

与沪苏浙3个市(区)、24个园区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与上海市奉贤区建立结对合作关系,共建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亳州产业园;前三季度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16个,新落地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57个、总投资400亿元……这是今年以来,我市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成绩单。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包括皖北省级以上开发区和省际合作共建园区”的功能定位,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关于聚力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的战略部署,我市围绕培育产业集群、提升承载能力、强化“双招双引”、加快项目建设“四大任务”,奋力建平台、促对接、抓招商、建项目、强保障、优环境,聚力推动开发区提质、扩量、增效,加快打造改革引领区、开发先行区、创新示范区、发展动力区。

一列高铁从亳州高新区驶过  (资料图)

搭平台 促发展

作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主阵地、主平台的开发区,近年来发展规模稳步扩大。

2021年,全市开发区经营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实现制造业产值796亿元、其中规上工业企业产值749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开发区实现经营收入1650亿元,预计全年将实现经营收入2300亿元左右,实现制造业产值653亿元、其中规上工业企业产值601亿元,新增规模工业企业69家,236个制造业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近200亿元。

招商引资持续发力。2021年,全市开发区落地工业项目179个、总投资35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8个、总投资315亿元,来自沪苏浙项目39个、总投资117.5亿元;开工项目172个、总投资342.6亿元。今年前三季度,新落地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57个,总投资400亿元、同比增长63.5%。

产业集聚不断增强。我市现代中医药产业2021年产业总规模达145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产值260亿元,药品生产许可企业发展到216家。农产品加工产业2021年实现产值76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实现产值560亿元。规模白酒企业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3.2亿元,同比增长34.1%。涡阳县装备制造产业初步形成以鸿路钢构为支撑的区域性装备制造业基地,产业规模今年有望突破100亿元。蒙城县集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60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利辛县轻纺服饰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25家,轻纺服饰产业集群被评为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转型升级发展提速。全市开发区亩均投入产出明显提升,2021年全市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亩均产值277.6万元/亩、亩均税收8.1万元/亩,分别提高7个和9个百分点。战新企业达18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32家。“免申即享”“税信通”等多项为企服务创新措施,成为全国全省标杆。

争先进位成效明显。2021年,亳州高新区在全省126个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中入围“前30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年度考核36个开发区中,蒙城经开区、谯城经开区、涡阳经开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和利辛经开区排名分别居第2、第6、第11、第16和第20位。  

涡阳县盛鸿科技生产车间  (资料图)

位于亳芜园区的亿昇达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加紧生产  (资料图)

抓招商 强保障

加强谋划研究,健全推进机制。我市强化顶层设计,开展亳州市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课题调研,编制《亳州市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亳州市开发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强调度培训,工作专班坚持定期调度,每月梳理一次工作进展情况;2021年以来,召开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工作专题会议9次,召开项目建设、“双招双引”、开发区发展等相关会议40余次;今年7月份,邀请省内外专家,在我市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专题培训。明确任务职责,围绕打造“1+1+4”产业承接平台等六大重点任务,将国家发改委支持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24条政策措施和省67条配套措施,细化96项落实举措,分解到部门载体,明确25家成员单位具体职责。加强考核引导,制定出台《亳州市落实“管行业必须管投资”加快项目建设考核办法》《亳州市主导产业集聚发展考核办法》《亳州市开发区工业提质扩量增效考核办法》。

打造承接平台,提升招引能力。我市不断提升平台承载能力,2021年以来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近130亿元,全市开发区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建成“智慧亳芜”创新型智慧园区;全市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毫芜现代产业园区十大“园中园”等一批特色专业园区初具规模,谯城经开区现代中医药制造产业园被纳入安徽省特色产业园重点培育名单。推进合作园区建设,6个省级开发区与沪苏浙相关园区签订合作协议24个;亳州奉贤共建的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亳州产业园,力争年底前先行开工60亩孵化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与浙江头门港经开区合作共建的五金机电产业园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已入驻沪苏浙企业12家;涡阳经开区与浙江永康经开区合作共建的涡阳永康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强化“双招双引”,组建十大产业专班和招商专班,编制十大新兴产业招商指南,出台《亳州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指导意见(暂行)》《亳州市招商引资大项目导则(暂行)》等政策文件,创新开展“云招商”“云洽谈”“云签约”等活动。加强项目谋划推进,谋划皖北集成性跨区域项目包项目561个、总投资7136亿元;今年参加全市开工动员项目4批、201个,总投资约1122亿元;出台《亳州市加快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工作举措》,组建项目工作专班,深入项目建设一线,推动项目加快建设。

强化要素支撑,筑牢发展保障。我市不断强化金融保障,全市开发区实现产业基金全覆盖,成立金融服务工作专班,强化银企对接,2021年帮助1665家企业融资51.7亿元。今年以来,落实“专精特新”小微企业贷款35亿元,组织银企对接活动70场次、参与企业1987家次;新增“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57家,纳入上市后备库企业16家,济人药业IPO申报材料已被证监会受理,目前正在准备第一轮问询回复。安排省级承接产业转移建设资金1.2亿元,落实6批次47个专项债项目资金约112亿元,落实政策性金融工具基金项目12个,投放金额18.8亿元、居全省第6位。强化用地保障,推动工业用地全部以“标准地”形式出让,今年以来出让“标准地”89宗、5945亩,出让面积保持全省前列;加大低效闲置用地清理处置力度,今年以来处置闲置用地8747亩。强化用工保障,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开展多形式助企招工活动,今年以来,累计解决用工5.88万人,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问题。

优服务 增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大“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力度,主动融入长三角,确保产业转移项目接得住、落地企业发展的好,打造长三角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优选地。

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力”。加快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公司”改革,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开发区实施市场化改革,推动开发区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提升运管服务水平。加强开发区人才队伍建设,把讲政治、懂经济、能吃苦的同志充实到开发区经济和招商工作一线,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开发区工作队伍。

围绕产业集聚发展“借外力”。聚焦主导产业,发挥十大产业专班和招商专班作用,加强产业研究,聚焦产业链短板,瞄准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商协会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供应链招商,积极争取一批补链、延链、强链的项目在我市落地。加快合作共建园区建设,落实与沪苏浙开发区合作共建协议,加快建设涡阳永康产业园、亳芜五金机电产业园,年底开工建设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亳州产业园。

围绕集约节约发展“挖潜力”。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坚持“一地一策”“一企一策”,开展低效闲置土地处置攻坚行动,鼓励招商企业优先选择闲置地块和厂房。严把入园关口,完善招商项目预审机制等机制,严把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能效水平,从源头上解决节约集约发展问题。

围绕园区环境优化“增动力”。我市将牢固树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围绕企业反映多的用热贵等问题,加快推进供热一体化、电源侧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心用情为企业减压降本。推动金融机构进园区,推广“园区贷”模式,完善企业“白名单”制度,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持续推进校企合作,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地就业,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   (记者 陈显锋/文 张延林/图)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