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悟亳州】 涡河“怀抱”的义门古镇,藏着你我寻觅的悠闲自在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自“商都于亳”,亳州这个地处中原的城市,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是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诸多有故事的小镇,她们或历史久远、或文化璀璨、或红星闪耀……

远离城市喧嚣,独享静谧与幽美,千年古镇义门,是否曾留下您的踪迹?

她在涡河之畔,那里有舟楫往来、客商云集的过往,也有悠闲自在、市井烟火的今夕。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她,了解她,爱上她。

一座牌坊 一段历史

“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这是一代帝王曹丕笔下的涡河。

涡河从谯城区进入涡阳县,拐过一道弯,河水蜿蜒穿义门古镇而过。从上空看,涡河弯曲,怀抱古镇如月,留下柔美身姿。

古镇入口,矗立着一座庄严气派的青石牌坊,匾额上镌刻着“义门古镇”鎏金大字,背面雕刻着“伯俞故里”。这八个字的背后,是一段历史、一个传说。

据《颍州志》载:“义门唐时为真源县”,唐天宝10年(公元751年),安禄山血洗真源县,县衙仅剩一仪门,因此改真源为“仪门”,涡阳建县时,将“仪”改为“义”。

义门又称“庙集”,因古时镇上庙宇林立,名胜众多,四周城墙高一丈五尺,设城门九个,镇区范围内,有大小庙宇72座,至今仍有千佛阁、玄帝庙、清真寺等,留下了众多古迹资源。

位于镇西南的窑村,是西汉孝子韩伯俞的故里,古有伯愈村,村有泣杖祠,至今流传着这段“伯俞泣仗”的故事。

相传,韩伯俞幼年丧父,其母教子甚严。童年伯俞,聪慧贪玩,常触怒母亲,受拐杖之打。中年伯俞,不慎染上赌博恶习,母亲找到赌场,一次次举杖便打。一次赌博被打后,从不跪地求饶哭泣的伯俞一反常态,悲痛啼哭。母亲深感奇怪便问:“这次打你,你为什么啼哭?”伯俞哭着说道:“过去母亲打儿时,儿子感到很疼,现在拐杖打在儿子身上,儿子不觉得疼了,说明母亲已经年老体衰,力气不足了,故才痛哭。”

母亲去世后,伯俞又去赌博,妻子遵循婆母嘱咐,带着婆母衣物,执杖前往。伯俞一见母亲衣物,双膝跪下,任妻子责打,发誓永不赌博……

韩伯俞孝母的故事,也被列入宋元“二十四孝图”,广为传诵。

一条老街   岁月悠长

从“伯俞故里”石牌坊往北走,沿着真源路,穿过义门涡河大桥,古镇的风貌就渐渐浓烈。

春秋至明清时期,这里有九座门户、五道桥口,城中街巷纵横,城外水路通达,舟楫往来、客商云集,一派繁荣景象。如今,古镇不仅展现着昔日的热闹与繁华,更散发着浓浓的市井烟火气。

近年来,义门古镇老街重装改造升级,岁月的加持让街道老味十足。漫步在老街,狭长的街道、幽深的巷子、连排的木板铺面,给人以寻古探幽的欲望。

青石板铺就的老街,飘散着古镇淡淡烟火,不时有行人悠闲走过,把恍惚的记忆遗失在时光里。

不同于皖南古镇那般美艳,也不同于凤凰古镇那般喧哗,低调、内敛的义门古镇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韵,随意一眼,都是一副安静的模样。

义门古镇是典型的汉回融合型少数民族聚居地,老街深处,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义门清真寺,是最好的见证。

清真寺始建于元朝至元十年(公元1274年),是安徽省建筑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回汉融合建筑特色最鲜明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寺中一棵高大的皂荚树已有八百多年树龄,至今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古镇老街路面蜿蜒曲折,行至尽头,却又豁然开朗,别有洞天。悠悠涡河水缓缓而来,与古镇交相辉映,形影相依。

这里就是涡河进入涡阳县的第一道湾,水域宽阔,河水轻盈,宛如一个正在熟睡的婴儿一样缓缓地流淌,时而漫天飞翔、时而交颈嬉戏的白鹭给平静的水面增添了勃勃生机。初冬雨后的傍晚,水面上泛起缥缈的白雾,青草、垂柳、钓者、渔船、亭台装点下的河畔,仿若一幅水墨画。

一碗烟火 四方食事

一座古镇,千年沧桑,它藏着历史、藏着风景,还有令人不得不生起食欲的舌尖诱惑。

老街上有一些铺子的招牌几乎都没有什么设计、甚至就连名字也显得有些草率,依着街名或者老板的人名而命名,平铺直叙地直白坦荡,就像他们的产品一样,不需任何额外的修饰。



大将羊肉汤就是如此。它深居内巷,在当地很有名气。老板姓李,小名叫将军,所以就起了这么个店名。他家羊肉汤味美且不膻,店内装修虽简陋,但每天都是座无虚席。

义门羊肉汤之美味,闻名遐迩,是当地传统特色美食代表,和曹操还有一段不解之缘。

据传,当年曹操出征行至义门,人困马乏,缺粮断炊,正值苦寒之时,忽有一老者赶来大群山羊,饥困难耐的曹军生火杀羊,炖肉熬汤,食用之后精神大振,自此,曹操烹羊之法衍存于民间。

除了羊肉汤,义门熏牛肉也是当地特色美食,老街巷口旁边就有一家老店,熏牛肉的配方是祖传手艺,香鲜无比,味透易嚼,入口即烂,畅销全国各地。

提及美食,义门苔干不能不说,它是当地名气最大的土特产,是“中国苔干之乡”的底气。清朝康熙和乾隆年间作为贡品纳入皇宫,所以名为“贡菜”;1958年周总理品尝此菜时,因清脆有声,命之为“响菜”;1983年首次出口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吃起来又有海蜇的响脆声,又以“山蛰菜”名扬海外。

羊肉汤、熏牛肉、麻胡子、炸烧饼……四方食事,不过那一碗人间烟火,触可及景,食即饱腹,这就是义门古镇的魅力所在。

忙碌的生活总需要一段静谧的时光,放慢脚步,若不远行,那就去义门古镇吧,那里藏着你我寻觅的悠闲自在。漫步老街中,感受生活的平淡和宁静,给自己的心也放一个假。


主笔:丁静  视频、摄影:吴宛谕  丁圆

编辑:蒋海涛 审校:丁静

策划:亳州头条客户端

(责任编辑:丁静)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