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长成农民增收“绿色银行”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村民在展示采收的小青菜

亳州新闻网讯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谯城区龙扬镇后张村蔬菜种植基地,村民在收割小青菜。大家说说笑笑,分工协作,一幅动人的农忙景象展现在眼前。

“大棚种植小青菜一年可以收割8-9茬,每茬平均亩产约2000公斤,小青菜成了咱的‘聚宝盆’。”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潘士朋介绍,由于种植茬数多、周期短,化解市场风险和种植风险能力较强,小青菜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目前,基地种植的有上海青、小白菜、广东菜心、黑叶白等,都是周期短、见效快的蔬菜品种。

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增加了蔬菜种植户收入,也为附近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据潘士朋介绍,平时约有50人在基地干活,农忙的时候有近100人,他们都是附近年龄较大、不方便外出打工的老年人。

“在蔬菜基地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我都七十多岁了,每天还能挣六七十块钱,以前想都没敢想过,还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啊。” 73岁的王利华对能够在家门口找到合适的工作,感到很满足。

“只要潘老板这里需要工人,不管是割菜、施肥、播种,我们有空就过来干活。去年俺在这里挣了10000多元,还不耽误接送孙子上下学。”村民马万兰一边收菜一边开心地说。

“现在小青菜每公斤能卖到2块钱左右,销售形势非常好。”潘士朋说,在龙扬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于2016年在后张村流转土地160亩,建设了106座蔬菜大棚,另外种植了50亩露天蔬菜,除去土地租金和务工费等成本,每年净利润在100万元左右。

“自己富了不能算富。下一步,我准备走出去,学习蔬菜高产栽培技术及新的种植模式,进一步提升蔬菜的附加值,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带动周边更多的群众致富。”对于未来的发展,潘士朋已经想好了规划。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近年来,龙扬镇坚持党建引领,紧紧牵住乡村振兴战略“牛鼻子”,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各村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和“短平快”产业相结合,既保障村民的“粮袋子”,又鼓起村民的“钱袋子”,使蔬菜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