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出现,再到秦汉时期的繁荣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这个古老的国度独特魅力的表征。
一砖一历史,一字一文化。三朝古都亳州,数千年的文化积累、沉淀,令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定与众不同,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曹操宗族的龙兴之地,这里是汉魏文化遗存的“富矿”,占地约一万平方米的曹操宗族墓群里,抢救发掘出的近600块汉字砖,正是让我们跨越时空打开一扇管窥汉魏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之门的“钥匙”。
无论是“谒汤都”的流畅笔法,还是“仓天已死”的意难平,又或是“为曹侯作壁”的历史佐证,都再现了昔日真实场景,一笔一画勾勒着历史、镌刻着故事、彰显着文化自信和繁荣。
轰动全国
提及亳州的文字砖,就不得不说,那次轰动全国的考古发现。
20世纪70年代中期,著名考古专家李灿先生带着亳县一批考古工作者,对亳州市郊十多座东汉高规格的汉墓进行抢救式发掘,先后发掘了董园村一号、二号汉墓,元宝坑村一号汉墓,袁牌坊村一号、二号、三号汉墓和马园村汉墓等数墓,出土有银缕玉衣、铜缕玉衣、象牙尺等大量文物,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一批汉代字砖,共计562块,约3000个汉字,形式有刻写、模压及少量的朱文手书,出土如此规模的文字砖在全国实属罕见。
曹操家族墓遗址
对出土文物的细心整理后,李灿发现,这些大墓原来都是曹操家的祖坟,通过考证出土文物和查阅《水经注》,特别是对字砖逐块编序、记录、辨释,才恍然大悟,董园村一号墓是曹操父亲曹嵩墓,二号墓是曹操祖父曹腾墓,该墓出土了银缕玉衣、铜缕玉衣。马园村墓出土了曹操长女的“曹宪印章”,该墓经考证为曹宪墓。
经考证,元宝坑一号墓、董园一号墓、董园二号墓、曹氏孤堆北一号墓等十多座东汉时期的墓葬,均为曹操直系和旁系亲属墓葬,故名“曹操宗族墓群”,墓群的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砖石结构的多室墓,规模都很大。如今,这些墓葬均藏身繁华市区之中,静而不喧,耀而不炫。
市区内依托曹操宗族墓群为核心打造的曹操公园
这一考古发现之后,《亳县曹操宗族墓》、《亳县曹操宗族墓字砖与画像石》、《读曹操宗族墓字砖刻词》等一篇篇文章在国内文物和考古专业学术性资料性刊物《文物》上出版,引起了全国轰动。“曹操宗族墓群”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三十年重大考古发现。
历史印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魏、蜀、吴逐鹿争雄、纵横捭阖的历史画卷中,文字砖就像是一个记录者,默默地把一切都展现给后人,带我们接近最真实的过去。
谒汤都砖
如字砖“谒汤都”,出土于曹嵩墓,谒为拜见之意。谒汤都不但记载了汉代皇家拜谒汤都的时间而且证明了商汤都亳的事实。西汉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哀帝刘欣遣御史长卿谒汤陵。谒汤都“汤始居亳”,见于《尚书》、《史记》等史籍。现在中国仅有安徽亳州以“亳”为地名,且自北周时期正式称亳州,为行政治所。北周正值魏晋之后、隋唐之前,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当时官方称其为亳州,自有胜过今人的依据和考证。亳州城北,紧依在涡河畔的汤王陵,正是商汤王的衣冠冢。
“为曹侯作壁”砖
又如字砖“为曹侯作壁”,出土于曹嵩墓,曹侯即指曹嵩。为曹侯作璧即指为曹嵩,为曹氏家族修建墓葬之意。佐证了所发掘墓葬是曹氏家族墓葬的事实。
苍劲古朴的文字砖,蕴含信息丰富,透过一块方砖,仿佛时光倒流,有如置身于现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还原历史真相,揭秘生活百态。
“苍天乃死”砖
字砖“有倭人以时盟不”,反映了曹魏时期的中日交流情况;字砖“苍天乃死”被中国博物馆作为一级文物收藏,反映了东汉末年,在民不聊生大背景下,老百姓的愤懑不平……这些都是对当时经济社会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沽酒各半各砖
字砖“尧饮枚千钟”、“祭酒”、“黄?一枚各”、“沽酒各半各”,均与饮酒有关。另外,《后汉书》记载,建安六年(公元196年),曹操向汉献帝献“九酝春酒法”。这些足以证明当时的亳州酿酒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甚至堪称一流。
酒是农业和工业发达的标志,在那个群雄逐鹿的乱世,酿酒业的繁荣,不仅印证了农业丰收、生产消费兴盛,还从侧面反映了老百姓积极乐观心态。尚且可以想象一下,工匠们一边饮酒,一边造砖修墓的场景,未尝不是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文化繁荣
文字砖是造砖工匠在砖坯未干之前,用细棒刻写而成。其中文字虽只言片语,并不完整,像是工匠们劳顿之余信手刻来,或者情绪所至、触景生情甚至表达对社会不满的即兴之作。
但从书法角度,字体多彩繁昌,篆、隶、草、行、楷等兼备,笔法精湛、结构新颖,真实地再现了古代书法艺术神韵,对研究中国古代书体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研究曹魏时期人们的生活现状、文学的影响力度和范围也具有很高的史料参考价值。
谒汤都拓片
字砖“谒汤都”,文字笔法自然流畅、运笔潇洒奔放,难得的从左向右横向刻写的狂草,是东汉时期的书法真迹。
会稽曹君砖
字砖“会稽曹君”, 出土于董园一号墓,“会”的书写和现在行书一模一样,“曹”字简写,“君”更是“动感十足”,整个书写行云流水。这说明“简化字”在东汉已经很流行,并且成熟成型,同时说明两种书写民间都存在。
在近600块文字砖中,还有一首五言诗,“人为壁乐作,作壁正独苦,却来却行壁,反是怒皇天”。从诗的内容来看,应该是作砖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句式上确实是一首成熟的五言诗。
东汉时期,四言诗处于鼎盛时期,如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等,都是中国诗歌方阵里的扛鼎之作,而这首五言诗,恰恰印证了五言诗在民间的流行和成熟,也印证了亳州在汉代就是一个诗歌创作活跃的地区。
基于此,不难理解曹操遗留下来的诗歌里四言诗较多,五言诗仅几首,也正是有了这些丰厚的文学土壤和群众基础,才开创了“建安文学”,才产生了建安七子,独领一代风骚。
更加“字”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那次考古发现,揭开东汉时代政治社会生活的神秘面纱。近600块文字砖出土后,“苍天乃死”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还有不少被省博物馆收藏,剩下的一直珍藏在亳州博物馆内。
如果有人问,亳州博物馆内的镇馆之宝为何物?答案一定是,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
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拓片全国巡展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保护不是让它们藏之深院、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走进更多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2016年,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发挥文字砖资源优势,亳州市博物馆依托“曹操”为主题,以字砖为主线,打造“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展”,并在博物馆内设主题展厅,先后出版的《曹操宗族墓群》、《亳州曹操宗族墓字砖图录文释》等专著,加强了学术研究与交流,《亳州碑刻砖铭全集》也即将出版。
近年来,“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拓片全国巡展”已经走进西安、南京、敦煌等多个城市,一块块文字砖化身古老的传统技艺“文字拓片”,以新的姿态走入全国公众视野,再现两汉时期,亳州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繁荣盛景。
未来,它们的足迹将走遍全国,把曹魏历史文化之风刮到每个角落,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滋养。
巡展吸引市民驻足观看
正如源远流长的涡河水从未停息,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必将承载着曹魏文化的灵性,与这座千年古城的灿烂文化一起携手前行。
昔日,两汉时期以中国汉字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圈,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如今,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征程上,包括亳州文字砖在内的汉字所传递的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展现得更加自信、洒脱和飘逸。
主笔:丁静 图片由亳州市博物馆提供
编辑:蒋海涛 审校:丁静
策划:亳州头条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