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画笔再现亳州老城古韵

画家林琳讲述创作《画说老亳州》背后的故事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名城,自古繁华。至今,亳州旧城仍存72条老街、36条古巷,古韵依然,游人如织。多年前,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亳州市美协名誉主席林琳深入老城古巷,搜集创作素材,以绘画长卷的形式创作了《画说老亳州》,艺术再现了亳州老街的街景城貌、人文世态和历史风情。近日,林琳讲述了创作《画说老亳州》背后的故事。

留下直观历史记忆

亳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有“富甲黄淮”之称。岁月更替,时代变迁,那些承载着古代文化和历史精神的遗存,在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渐行渐远,及至将被岁月淹没。新世纪初,传承民族文化,拯救历史遗存,让亳州的历史在当代留下直观的记忆,逐渐成为社会有识之士的话题,成为亳州人迫在眉睫的历史责任。

“2003年1月,在市政协的一次文艺组讨论会上,市政协原主席雅中庆从抢救老亳州历史文化遗产角度出发,与委员座谈商讨文史资料的编纂问题,提出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亳州古城老街,以此留住老亳州最辉煌的古城风貌。”林琳表示。

“当年底,我市著名书画家颜语先生约我去他那里,说受雅主席委托要搞一个类似连环画形式的图册,作为文史资料,表现和反映亳州古城的人文风貌,以抢救历史文化遗产,展现亳州历史辉煌。”亳州虽不是林琳传统意义上的故乡,但他成长于斯,家居于此,这块土地上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所具有的英雄情怀,都使他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实际上,亳州历史人文早就成为其美术创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我深知‘抢救亳州历史文化遗产工程’的重要性,对于这样重大题材及重要社会价值的创作任务,我毫不犹豫,毅然承担下来。”林琳说。

说干就干,林琳和由政协文史委、档案局等单位人员组成的编委成员赴北京、陕西、河南等地查询资料、影印志书、考察古城,搜集了相关历史资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为绘制亳州古城风貌打下了基础。

“承担‘画说老亳州’重任,从专业角度来说,不仅是对作品主题策划和绘画技能的检验,更是对我的历史底蕴、文化品位和艺术素养的一次综合考量。我明白,完成此项重大任务,深厚的生活积累、大量的实践叠加、相对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和造型能力,缺一不可。”通过深思细究,林琳认为,需要描绘的既不是河山胜概,亦不是简单的民居建筑,而是将平凡琐碎的生活场景通过艺术处理,编缀成神联气贯的广阔篇章,所表现的主题是对古老亳州日常生活的赞美,是亳州古代城市文明的结晶,蕴含浓厚的平民色彩,尽可能全面的、真实的、细致的描绘出文字难以尽述的形象资料,最终成为近代亳州社会一部形象化的百科全书。

最终,经过理清思绪,仔细分析,林琳将绘画方案的主体选定为古建筑、古遗址、老店铺、老街道。


克服困难艰辛创作

紧张的案头工作之后,林琳进入了长时间的艰辛创作过程。

“最为艰苦的时期是在2004年的酷暑。那时候,我不知道有多少次徒步或骑自行车,到亳州老城区、北关老街道、涡北老街道实地采访、写生,搜集相关资料。跑遍了亳州市区近百处文保单位,走进明清风格尚存的老街古巷,及残留尚存的无人关注的历史遗存。在搜集资料过程中,通过居委会、社会知名人士以及朋友介绍,采访了许多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把他们的回忆记录下来。”林琳说。

走访中,让林琳记忆最深的是一位叫杨纯仁的老先生。杨纯仁的父亲杨秋鹏是当时亳州著名的中医,医术高明,在亳州声望很高。据杨纯仁讲述,他小时候经常随父亲出诊私宅大院,对一些老字号、老店铺以及大户人家的院落结构记忆很深。对南京巷钱庄的内部结构,松山堂、普庆堂、协聚和、和泰恒等店铺的经营特色,白布大街、铁果巷、里仁街等一些街巷的店铺分布等等,都提供了许多翔实的口述。

凭着多年来练就的绘画基本功,克服气候炎热、颈椎病时时发作等种种困难,林琳开始了历时近一年的绘画工程,“这个过程比较艰难,先是根据叙述,画出建筑主体的平面图,确认位置后,再画正式的草图,请叙述者提出意见。增补细节,强化特点后,再画正稿。然后请熟知当时情况的‘旁证’人辨认,再充实细节,直到认可。”

林琳举了咸平寺的例子。他说,咸平寺是当时亳州城内最大的庙宇,据1956年在藏经楼下出土石碑记载:此寺建于北魏、北齐年代,北齐称建崇寺,北宋改为咸平寺。明朝两次重修。经楼碧宇,巍然庄严,兜率千霄,气象宏伟,为亳州第一名蓝。这座古寺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可惜历经战乱和社会变革已经面目全非了,地级市成立前,古寺已演变为居民大杂院,原有的建筑已经全部消失,遗迹难寻。在采访了众多的知情者,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完成了草图。


作品多有遗珠之憾

在完成的《画说老亳州》系列画面中,还有很多历史建筑未能得到呈现。

林琳举例说,比如花戏楼周围的古建筑群。我小时候在花戏楼附近居住,记得花戏楼周围有很多古寺庙建筑。新中国成立初期,职工子弟小学西院(后改为咸宁小学、红卫兵中学、第六中学等)就设在一个很大的庙宇里,高大的殿堂是学校师生员工开会用的大礼堂。由于年代久远,已无人能完整的回忆出当时的建筑格局,成为遗珠之憾。

又如姜家公馆,亦称“昭武上将军府第”,位于老亳州城南门大街(今人民南路)薛家巷内,为清末民初军界显赫人物姜桂题(民间又称其姜老锅)的府邸。约建于清光绪年间1880年前后,属晚清建筑。民国十一年,姜桂题去世,姜家逐渐走向衰落。此后,姜家公馆多为官府或军队征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房产改革以后,那些清代老房成为私产,老房子被逐步拆除,建起了新的居民住宅。现在仅存门楼一座,姜家公馆就此湮灭于历史长河,无人能忆起全貌而不得不放弃了。

“这些在建筑风格上有地方特色的历史遗迹,未能入画,也是非常可惜。”多年过去,林琳对此依然深感遗憾。

长卷再现老街胜景

在独幅画面的创作过程中,林琳产生了强烈的创作长卷的冲动。“过去的亳州,最为繁华的商业街区还要数北关老街,这些街道有一街一市的明显特点。我觉得,长卷可以较为充分地表现老亳州商业繁华面貌、展示老亳州的民风民俗。这对于我来说更具吸引力,更具挑战性。”他选取了亳州北城门、白布大街、八步六条街等这些具有老亳州特点的街道作为画面的主要脉络,串联这条主线上的老店铺和各色人等,花费了较多的精力去反复斟酌,精心刻画。在认真听取了许多画家和民俗研究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林琳充实了更多的细节,使画面更接近真实,更有生活气息。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林琳对画稿的结构和构图作了四次大的改动。特别是在构图的处理上,耗费精力较多。中国绘画史上,采用长卷形式创作的精彩作品很多,怎样不落窠臼,让他颇费心思,经过数次推翻重构,长卷从一开始的6米长,逐步增加内容,改变结构,扩大延长,最终以15米长卷的形式面世。长卷采用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的方法、白描的表现形式、鸟瞰的角度,较完美地再现了十九世纪末亳州老街的街景城貌、人文世态和历史风情。

“经过编委会一众工作人员多次辛苦审稿,2005年11月11日,完成72幅单幅画面的创作。12月19日,完成15米长卷《亳州老街盛景图》的绘画创作。大家看后赞不绝口,表示对画稿非常满意。”林琳说。


宏大的场面,数千名人物,数百栋建筑,再现了老街屋宇高低错落,大街小巷车水马龙,行商坐贾比肩而立,贩夫走卒联袂接踵的蔚为壮观的繁华场景。艺术地再现了十九世纪末亳州老街的街景城貌、人文世态和历史风情。《亳州老街盛景图》被政府和百姓誉为“亳州的清明上河图”,给亳州的历史留下了一个主题性的画面,也给后人了解亳州研究亳州提供了一个艺术佐证。

后来,林琳又承担了《画说老亳州》的画册设计工作。2006年5月,由安徽省政协原主席方兆祥题词、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张海题写书名、安徽人民出版社批准正式出版的《画说老亳州》出版发行。画册的出版完成了一代亳州人的夙愿。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去追寻、保护、探索古文化,就是为了保存那些渐行渐远的遗址和遗风。传承历史,也就传承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了我们最为珍贵的心灵记忆。”林琳说。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