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路径探究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以亳州市“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分析目前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从而有效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

一、乡村振兴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政策背景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伟大奇迹,使我们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自然风貌。农村大量的人、财、物单向地流向了城市,出现了乡村老龄化、留守化、空心化等问题,导致乡村经济发展滞缓、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二元制结构等问题更加突出。

因此,党的十九大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所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就成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部署。

(二)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实践,至今仍然散发着不朽的光芒。所以,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事业现代化进程,其意义不仅在于发展民族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振兴中医药事业、维护国家利益,更能增强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

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把中医药改革发展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2021年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把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

(三)乡村振兴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农业是固国之本,中医药产业则可固本培元。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存之基从“衣食住行”逐步向“医食住行”过度转变,而新农村建设往往却是承载生存的根本载体。所以,中医药与农业、农村、农民联系紧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与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并肩同行,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产业的杠杆作用,推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因此,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预示着一个以乡村振兴为基础的新时代即将到来,标志着我国乡村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医药作为我国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对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增收渠道、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亳州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亳州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亳州市有北京同仁堂、中国中药、广药集团、雷允上等70多家全国医药百强企业;有药学类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8家、国家级中药类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工程研究中心4个、涉药类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CNAS认证检测中心3家、涉药类高新技术企业85家,已初步形成涵盖中药种植、加工、流通、科研和文化传播等全产业链体系,成为全球最大中药材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健康饮品的生产基地。

据亳州海关统计,2021年亳州市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1445.8亿元,出口中药材及中式成药1.5万吨、价值5.1亿元,占全省中药材出口总值的69.2%,其中对欧盟出口中药材2331万元,同比增长88.3%。2022年上半年,中药材及中式成药出口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8%。

(二)亳州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在生产加工方面的问题:中药材产业发展虽然已颇具规模,但没有形成产业高度集聚区。原因:一是中药材种植以分散种植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二是跨地区大型医药制造企业偏少,并且没有形成优良的合作机制,难以形成规模优势效应;三是缺乏科技创新及复合型人才,造成研发力量、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强。

2.在销售渠道方面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中药材交易进入互联网时代,但并没有真正融入中药材交易市场。原因:一是“互联网 +”等数字化技术应用人群有限;二是电商与药商的合作不够深入,没有形成线上线下双平台优势;三是缺乏线上挂网、线下展示、远程视频实时看货的可控化、规范化的交易模式,造成网络交易双方信任度不高、销售渠道不畅。

(三)亳州市中医药产业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中药材供给结构性失衡与收益不高问题并存。原因:一是中药材的供给与需求不相符,导致医用中药材供给过剩,食用中药材供给不足;二是中药材种植农户缺乏动态的市场需求信息,导致产业结构不均衡同质化严重;三是药材生产周期较长,种植与加工水平偏低,导致药材种植收益不高。

2.中药材种植规范化与产业化水平不高问题并存。原因:一是大多数农户缺乏中药材种植方面的专业知识,造成生产方法不精细,导致中药材产量和品质受损;二是中药材种植与中药工业、服务业之间联动性不强,导致发展相对单一,在带动本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很有限。三是在统筹推进中医药产业与休闲旅游、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后劲不足,导致“三业”融合的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模式不够完善。

三、亳州市乡村振兴视域下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的路径与对策

(一)以政府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为“保障”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一是安徽省政府2017年1月提出“把亳州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中医药之都”,又在2021年提出,实施“江淮名医”“徽乡名医”培养工程,开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行动,支持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二是2020年1月,亳州市政府制定了《世界中医药之都(安徽亳州)建设发展规划(2020—2030年)》,明确到2030年各时间阶段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举措,又在2020年12月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要求深入实施中医药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三是亳州市立足新发展阶段,提出全面实施“六一战略”,并把聚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放在首位,不断调整优化中医药产业结构,为走好产业振兴之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二)以做大做强医药产业“破题”

乡村振兴产业强盛是重点,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模式,通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促进技术融入生产,实现技术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转化;二是推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统筹配置资源提高中医药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产业化水平;三是注重“天下道源、华佗故里”两大名片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打造具有浓郁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养老服务品牌。

(三)以传承中医药文化遗产,推动药、酒融合发展“助力”

乡村振兴产业融合是基础,一是传承弘扬优秀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消费旅游区、中医药休闲观光旅游示范区、中医药旅游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开发一批以“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相融合的特色产业;二是推动中药和名酒融合发展,生产特色药酒及衍生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打开多维度的发展方向;三是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在中医人才教育、中医药医疗水平、中医药文化推广等方面合力推进公共服务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总之,乡村振兴与“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形成良性循环,一方面可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经济不断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亳州市“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单位:中共亳州市谯城区委党校)

[本文系2022年度安徽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成果(课题编号:QS2022030)]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