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人不再谈“阳”色变,而是开始分享自己的“阳过”经历。今天,亳州晚报记者也来个“带病发圈”,记录自己从出现症状到逐步恢复的过程,与大家一起积极理性应对新冠病毒感染。特殊时期,希望大家“尽量不阳,阳也不怕”,切记不要焦虑恐慌,更不要盲目吃药囤药。
12月8日,第1天
今天我“阳”了。
上午一直在单位写稿子,环顾整个采编大厅,人人都是口罩戴得结结实实。也许是空调开得足、空气也不够流通的缘故,感觉头有点发蒙,“多喝点开水会好些”内心这么想,就来来回回多去了几趟茶水间,这绝对超出了我日常的饮水量。
到了午饭时间,没有饥饿感,计划加会儿班把剩下的活结束掉。这时,头疼开始了。但并没往“新冠”上去想,只是以为晚上没有休息好。两点左右,头疼加剧,请假离开单位回家休息。
中途醒来,感觉到浑身发冷,但没有咳嗽、嗓子疼、流鼻涕等其他症状。一量体温,38.7℃,赶紧找来平时给孩子生病吃的“布洛芬混悬液”,百度了成人用量,喝了20毫升。
家里没有抗原试剂,做好全面防护后,晚上八九点驾车去了趟医院发热门诊,检查结果显示:“阳性”。当时内心有一点小小的震动,倒不是害怕,而是感到突然,国务院昨天刚出台疫情防控“新十条”政策,我就感染了,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今天看了权威专家解读说,感染新冠病毒后,无症状和轻型病例居多,出现肺炎症状的普通型病例较少,重症病例很少,身强力壮的我,心中并不恐慌。
12月9日,第2天
依然是发热的一天。
一夜烧得迷迷糊糊,浑身肌肉酸疼是最明显的感觉。没再吃“布洛芬”,换了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事实证明这个药对我挺有效,退热快。
头疼是很顽固的,这次头疼,简直是“360度无死角”的疼,站着、坐着、躺着、走着,一样的晕、一样的疼。
得知昨晚单位里几位跟我“密接”的同事都没有回家住,为他们的防护意识点赞,也有些许内疚,感觉给他们带来了麻烦,惟愿大家都没有被传染上。
间或接到同事朋友亲友的电话,“恭喜成为‘领头阳’”“你这是先‘阳’为敬啊”……大家带着调侃的问候,给我带来不少快乐,冲淡了“新冠”给身体带来的不适感。
12月10日,第3天
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感染的。
“阳”了以后,大家问我最多的就是,“怎么染上的?”这真是一个“千古之谜”,令我无法回答。我努力地回忆这几天都到过哪里,跟谁接触过,最后发现,这个思考就是在浪费脑细胞,你根本无从得知,自己是什么时候跟病毒“亲密接触”的。
今天依然感觉到四肢明显酸痛,但已经缓解多了,最痛苦的“头疼”消失了,真是令人欣喜。饭量也有所回升,不再像前两天,一点食欲没有,“吃饭增强抵抗力,才能对抗病毒”,我感觉一切都在好转。
今天只发热一次,37.4℃,按专家给出的“新冠发病7日图”,发热应该到此为止了。
12月11日,第4天
咽部一直没有不适感。
对照“发病图”,“咽痛”是极具普遍性的,一般“阳”过之后的几天里,一直都会有,但在我身上始终没有体现出来。“上天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让我头疼得这么厉害,咽部就不“安排”了,我这样安慰自己。
朋友圈里大家都在晒自己买到的各种对抗新冠病毒的药。我虽然之前也储备了一些,但吃得并不“认真”,发热期间,只吃了退热药,后来吃了一次连花清瘟,感觉薄荷味太大,就改吃咱亳州的疏风解毒胶囊了,并且一直坚持了下来,感觉效果挺好。
父亲每天都打电话来问病情,昨天说,如果出现腹泻症状就好了。他是一名乡村医生,从“赤脚医生”起,为乡亲们服务了几十年,是有很多“土”经验的,果然,今晚就应验了。
12月12、13、14日,第5-7天
最近几天,一直在期待自己尽快转阴。
这几日感觉力气逐渐在回到自己身上,除了有点轻微的咳嗽,其他没有什么不适症状。持续咳嗽,我知道是我的免疫系统在向我汇报它战斗成果了,加油!
由于防护到位,其他家庭成员并未因此被感染,令人欣慰。
隔一天又在家中做了一次抗原,依然是“两道杠”,看来新冠病毒在我身上要走完全部“流程”,才能“寿终正寝”。
在朋友圈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阳性”的队伍,大家更多的时候是在用调侃的方式看待这只“羊”,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起扶持一起过关吧!期待疫散花开,亳州会更加美丽!
(注:本文为个人体验分享,不具有医疗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