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博物院众多的国宝中,有一件酒器特别醒目,它被誉为故宫十大镇馆之宝之首。其杯通体金质,呈圆形直口鼎式。口沿錾回纹一周,一面中部錾篆书“金瓯永固”,一面錾“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壁满錾宝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红、蓝宝石为主。两侧各有一变形龙耳,龙头上有珠。三足皆为象首式,象耳略小,长牙卷鼻,额顶及双目间亦嵌珠宝,于细微处一丝一毫尽显盛世皇家气派。它就是乾隆皇帝亲自设计制作的专用饮酒器皿——金瓯永固杯!
说起这个杯子,还要从神医华佗留给后人的新年礼物屠苏酒讲起。
屠苏酒起源
话说东汉末年,疫病四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华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纵然自己有妙手回春之术,但是仅凭一己之力又能救多少人呢?一定要想个法子让百姓免遭疫病之苦。这一天恰巧是除夕,正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很多在外面奔波的人也都回家了,于是华佗就想了一个可以预防疫病的方子,将药材装在一个布袋里,然后悬垂进井里,通过地下水的交汇将药力和他的大爱传递到千家万户。第二天清晨,那些受过华佗恩惠的乡人纷纷来华佗家里拜年,华佗便将药包取出,和着井水与家乡的九酝春酒一起煎煮,与众人一起畅饮,告诉他们此药酒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喝完之后将药渣再次投入井中可以一年不生瘟疫。因为那个时候大家住的都是屠苏草做的茅草屋,华佗也就是在茅草屋里配制的药酒,所以大家叫它屠苏酒。
对于其配方,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卷八:“治百病备急丸散膏诸要方第七十:大黄五分,川椒五分,木桂各三分,桔梗四分,乌头一分,菝葜二分,七物细切,以绢囊贮之”。其余各朝医书记载与此方均大同小异。
后来屠苏酒广为流传,饮屠苏酒也作为一个年俗流传了下来。每年除夕守岁,过了子时大人小孩聚在一起除了要吃饺子外,最重要的仪式就是饮屠苏酒了。不过与平时不同,平时饮酒都是长辈先饮,而喝屠苏酒却是从年龄最小的开始,饮酒的时候要面朝东,意思是小孩得岁,故贺之,老人失岁,故罚之,面朝东寓意迎接新的一年。当年医圣张仲景为了治疗百姓的“烂耳病”发明了著名的“祛寒娇耳汤”而有了饺子,人民为了纪念他便在冬至日和除夕夜有了吃饺子的习俗。医圣的饺子在除夕遇上神医的屠苏酒,就有了“饺子就酒,越喝越有”的谚语。
乾隆与屠苏酒
到了晋朝的时候,晋武帝听说了这个药方,便亲自试验,发现果真有效,就进行大力推广。最早记载屠苏酒的医书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有载:“小品正朝屠苏酒法,令人不病温疫……此华佗法。武帝有方验中,从小至大,少随所堪,一人饮一家无患,饮药三朝………”
后来到了清朝,自雍正帝开始,每年除夕子时过后都要进行明窗开笔之典,作为新年开笔动工的仪式。其流程大致为皇帝走到养心殿西边的窗户前,点燃玉烛,在几案上的杯子里倒入屠苏酒,然后拿起万年枝毛笔写上一些新年的吉祥话,之后将屠苏酒一饮而尽,这也成了之后历代清朝帝王的定制。
到了乾隆朝的时候国力昌盛,为了显示皇家的气派和自己的审美情趣,乾隆四年,乾隆亲自设计命名了明窗开笔饮屠苏的专用酒器“金瓯永固杯”,经皇家顶尖工匠反复修改铸造而成。整个造宝过程,乾隆帝连下十道圣旨,所有人加官晋爵,这在世界造宝史上,也算是烁古震今。一年只在除夕明窗开笔之典时使用,之后便封存,来年再用。据悉,此杯为全球限量款,乾隆一生一共只生产了四只,其中两只因圆明园被抢而流落海外,一只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一只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镇馆之宝。
其实乾隆皇帝不仅仅是在明窗开笔之典的时候饮用屠苏酒,其在年初一会见大臣的时候也会一起共饮屠苏酒,比如其在《元正太和殿赐宴纪事二律》这首诗中就有“玉爵屠苏百礼洽,金猊瑞霭万祥浓”的描述。当然,他在元旦日去拜见皇太后(甄嬛)也会饮起屠苏酒,如乾隆帝在乾隆十二年元旦作诗《新正令日重华宫恭侍皇太后宴》,其中有“爵继屠苏捧,屏开仙木秾”,意即与皇太后甄嬛共饮屠苏,以表达新年祝福的意思。
诗词里的屠苏酒
屠苏酒自问世起就以它独特的魅力备受各朝名人推崇,留下的关于屠苏的诗词更是不计其数。比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王安石《元日》中就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描述。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始终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于是他在某一年的除夕晚上写道“但把穷愁博常见,不辞最后饮屠苏”,告诫我们要学会忘记穷困和哀愁,才能够健康长寿成为那个最后饮屠苏酒的人。屠苏酒在诗词中的出现还经常伴随着各种年味活动,比如陆游就写过“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桃符就是现在春联的前身。当然,屠苏酒在诗词里的出现不仅仅表达春节的喜庆,还会表达诗人的失意。比如我们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失败后,在他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里,面对身陷囹圄复国无望的悲惨景象,写下了“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的悲凉诗篇。
值得一提的是,神雕侠侣小说中出现过的蒙元宰相耶律楚材和他的儿子耶律铸(耶律齐原型)同样有饮屠苏酒的诗词流传。比如耶律楚材在他的《西域元日》中写道“凌晨随分备樽罍,辟疫屠苏饮一杯”,就算过年不在家在西域漂泊也要饮上一杯可以辟疫的屠苏酒,可见屠苏酒在那个时期影响之深流传之广。
屠苏酒流传海外
屠苏酒除了在国内广为流传之外,在很早的时候就流传到了海外,在公元600年左右随“遣隋使”“遣唐使”先后传到日本和韩国。传到韩国和日本的屠苏酒一直被保存下来,两国至今保留元日饮屠苏酒的习俗。特别是日本,屠苏酒是新年的象征,家家必备之年酒。韩国虽然不及日本,但仍然把传统的屠苏酒保存了下来,近年来又致力于对屠苏酒的保护和开发。
公元810—823年在位的日本嵯峨天皇对屠苏酒倍加推崇,称其配方为“延寿屠苏散”。日本医学博士矢数道明的《汉方治疗百话摘编》说:嵯峨天皇在元旦时宫中举行仪式,首次使用屠苏酒庆典。屠苏散在日本的不少古代书籍中都有记载,如《延喜式》《医心方》《和汉三才图会》等。至江户时代,屠苏酒从日本皇室传入民间,在民间流传开来,直至现在。日本现代俳句诗人中村汀女就写过“斟满屠苏酒,透过父亲和服袖,炭焰泛红光”的俳句。传统的日本习俗中,喝屠苏酒要使用专门的一套由铫子、杯子、杯台、屠苏台组成的酒具。首先是把酒倒进铫子,然后把酒倒入大小不同的三只浅酒杯中,由小杯喝到大杯,由小辈喝至长辈,极具家族仪式感。现在的日本将屠苏酒开发成一个一个的小茶包,饮用的时候泡在高度白酒里,也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改进。
韩国的传统医学著作对屠苏酒也有很多记载,如太医许浚主编的医书《东医宝鉴》及《辟疫神方》以及记载朝鲜时代岁时风俗的三本重要古籍:柳得恭的《京都杂志》,其配方及习俗与中日基本一致。值得我们警醒的是,韩国记载有屠苏酒药方的医书《东医宝鉴》,九成以上的内容都是从中国的医书中“借鉴”而来。却在2009年7月31日成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为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中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并美其名曰“韩医”。
可见,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