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天地广阔 “新农人”大有可为——养殖户何洋眼中的“乡村振兴”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H型立体笼、自动下料机、智能分析探头、自动清粪带……走进谯城区大杨镇亳诚农牧智能化养鸡厂,一部部科技养殖设施按照程序工作着,处处洋溢着科技兴农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这家养鸡厂的“鸡司令”,一大清早,何洋就换好工作服,在鸡舍内巡视,认真观察鸡苗的生长情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我一样,满怀希望地回到农村,我们有知识、有技术、有情怀,也为传统农业注入了全新的元素和能量。”何洋说。

何洋在鸡舍内察看鸡苗生长情况

留学返乡当起“鸡司令”

“现在鸡舍内饲养的是35日龄鸡苗,此时正值换羽期。看!现在鸡苗头顶上还都是小绒毛,再过7天左右,这些绒毛就全部脱落了。”何洋拿起一只鸡苗介绍说,他们饲养的主要是来自宁夏的海兰褐蛋鸡品种,年出栏大约72万羽优质蛋鸡,基本可以覆盖我市主城区的蛋鸡需求。

今年33岁的何洋,2011年从意大利留学返乡以后,并没有选择自己所学的建筑学专业,而是回到家乡投身金融、财会、培训教育等多个行业。

6年后,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一圈的他,发现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于是在2017年成立了安徽亳诚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自己的养鸡之路。

科技创新育出好品种

据何洋介绍,目前已经建设好三栋育雏舍,每栋育雏约6万羽。鸡苗进厂以后,采用H型立体笼进行饲养,利用设定好的程序,定点定时投喂饲料并清理粪便。同时,工作人员还会定期给鸡苗打疫苗并投喂保健药品,从而培育出最优质的鸡苗。

为了保证鸡苗品质,在培育之前,何洋还会将鸡苗送往安徽省农科院进行检测。据介绍,由于生物的特殊性,每次检测鸡苗都需要对运输车进行全车消毒,并且只有当日送到检测中心,才能最快拿到检测结果,快速入厂。

此外,何洋还在每一栋鸡舍的外围都建设了相应的育雏环境控制系统。“系统可以通过鸡舍内的二氧化碳探头、温度探头、负压探头、湿度探头等收集来的数据,智能判断并执行通风级别,控制舍内环境的舒适度。”何洋说,鸡舍数据在经过整合后,还会上传到电脑系统分析平台,工作人员便可据此进行统一的管控,从而精准地分析养殖情况。

何洋说,一直以来,他们都在积极探索科技创新,目前公司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3项。2019年,他们还联合安徽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编写了行业《蛋鸡青年鸡培育技术规程》省级标准,同年还获得了国家级示范场称号,并被命名为安徽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亳州实验站。2022年,该公司成为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第六批“农业板”挂牌企业。

“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作为养殖业的一名从业者,何洋最关注的党的二十大关键词是: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乡愁是一面镜子,更是一种力量。”何洋说,“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成了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加快乡村全面振兴的‘兴农人’,我相信,未来乡村的广阔天地一定大有可为!”

青年是科技兴农的“生力军”。谈到未来,何洋计划推广宣传成熟的养殖方案技术,继续延长养殖产业链,推进种养可循环模式,让更多的村民享受新时代发展的红利,和大家一起走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记者 丁圆/文 吴宛谕/图)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