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失35年,聋哑人马俊回家过年

亳州晚报记者全程见证流落他乡的“老五”回家路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月16日上午,流落外地35年的聋哑人马俊,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见到了久违的亲朋好友,一颗漂泊的心,终于安定了下来。


出站后,马俊被亲戚朋友围了起来

爱心助力踏上归途

“已坐上火车!”……“遥祝你们一路平安!”“归家平安,如意相随”“去时少年身,归来霜染鬓”……1月15日晚6时许,“沈阳聋哑马俊寻亲生父母”群里,祝福的话语开始刷屏。

爱心助力团圆。1月14日晚,在沈阳市救助管理站和当地志愿者等部门和人员的帮助下,没有身份证的马俊终于拿到了“回家”的车票。收留马俊多年的刘女士和其女儿董佳雯,打算护送他到家。

1月16日早上9点,离马俊乘坐的火车到站时间还有近一个小时,村子里二三十位村民已经赶到了亳州火车站。“今天来的大部分都是‘老五’童年的小伙伴,他对我们这些人印象最深。”村民董见军说。

马俊80多岁的姨妈,三哥四哥以及其他亲戚朋友;亳州红爱救援队、亳州市残疾人关爱协会等协会的志愿者,带着送给马俊的被子等物品也陆续赶来,现场拉起了欢迎马俊回家的条幅,人们面带笑容,热烈地交谈着。此前几日,很多亲人和童年的小伙伴已经通过视频和马俊相认,这让大家更加期待相见的喜悦。

马俊(左一)和三个哥哥在村前合影


儿时的伙伴激动地抱住了马俊

分别35年再相见

火车终于到站了,出站口走出来一位拉着行李箱的高个男子。大家一下拥了上去,有人举着手机拍照,有人递上鲜花,有人拉着他的手,有人拍打着他的肩膀和胳臂,更多的人红了眼圈。因为不能用语言交流,大家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和马俊打着手语,马俊不停地微笑、点头。

很快,马俊被大家簇拥着来到了姨妈面前,这是他唯一在世的至亲长辈,在他离家35年的时光里,奶奶、父母以及大哥,都已经离世。马俊拥抱了姨妈,头紧紧地贴住姨妈的头,老人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一边看着马俊,一边不停地拿纸巾擦着眼泪。

接马俊的车队浩浩荡荡从城里开往乡下。今年35岁的马晴是马俊三哥的大女儿,马俊离家的时候,她仅有四个月大,对于五叔马俊没有任何印象,但马俊却多次向帮他寻家的志愿者们提起过这个侄女。“我小时候就知道自己有个小叔,今天终于见面了。他要不离家,肯定会很疼我。”对于童年缺失的这份爱,马晴“耿耿于怀”。天气寒冷,在外面等待许久的马晴手很凉,她向叔叔撒起了娇,把手伸给马俊,马俊就一直把马晴的手攥在手里焐着。

从15岁起,马俊已经离家35年,但从认亲成功到回到家乡,只有短短的4天时间。董佳雯表示,这4天里,马俊很少睡觉,“看得出来,他的心情很复杂,找到家了,但已经有4位亲人离开了人世。”话题聊到饮食,董佳雯说,近两天早上,马俊都会做一种饭,把豆腐切片油炸,和白菜粉条等一起煮。当得知这是亳州的一种吃法时,她恍然大悟。

和亲人过个团圆年

临近春节,乡下的道路分外拥挤,车队用了平时两倍的时间才开到沙土镇韩楼村,全村的村民已经早早守候在村口。

一场瑞雪之后,天气放晴,温暖的阳光打在一张张笑脸上。更多的村民们上前和马俊握手、拥抱,大家做着各种各样的手势,努力告诉马俊自己是谁。几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撩起衣襟擦着眼泪。

由于父母去世多年,马俊家的老屋已经废弃,马俊用来寻家的手绘图中的四合院,如今只剩下摇摇欲坠的三间北屋和一间厨房。穿过齐腰的荒草枝干,他来到老屋前,仔细地打量着一砖一瓦,面色沉重,眼泪流淌。他指着院子西侧的空地,告诉在场的人,离家时,他和父母就住在那里。

随后,兄弟四人一起去祭拜故去的亲人,告诉他们马俊回家的喜讯。

马俊告诉记者,关于将来在哪里生活,他还在考虑当中。眼下,他最想做的事就是好好和亲人过个团圆年,然后办一张属于自己的身份证。

为马俊寻亲的爱心组织酱油团的志愿者邓冬妮表示:“此次马俊寻亲成功,是寻亲团队最完美、最快速、最给力的一次,是所有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促成了马俊的回家奇迹。”送上祝福的同时,志愿者们已经在为下一例的寻亲努力。

编辑:支苗苗    张站伟    蒋海涛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