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起我人生有何憾事,我感觉有很多。没学好书法,写不出一手好毛笔字,便是我人生中的憾事之一。
其实,我接触毛笔字较早,是有机会能练成一手好字的。只是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及时得到点拨,儿时的爱好没能发掘,蹉跎了岁月而已。
兔年春节又至,大街上挂卖的春联铺天盖地。黑字的、金色的、绒布的……应有尽有。字体都是印刷而成,内容单一,龙飞凤舞,书法也不见得能好到哪儿去。
这些情形,勾起我少年时代写春联的事情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是村里的代课教师,是少有的能识文断字的人,被村民称为“先生”。每逢春节,代人写春联自然是少不了的。进入腊月,就有大部分村民,胳膊下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央父亲写春联来了。父亲写春联时,要先考虑每家的情况,如几张门心、几条门边、几个门楣等,然后裁纸。写的内容也大都是“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华夏年年腾骏业 新春岁岁展宏图”等之类的祝福语。父亲在桌面上时而裁纸,时而书写,而我则在一边负责替父亲挑选对联内容,收放纸张。也许我一生中对诗词的喜爱就是那时候留下来的。
那时春联内容的选择,是来自于每年市场上售卖的小本历书。历书的后面通常印有几十条春联。我对这种历书爱不释手,每次写春联时都把这些春联读上几遍,想象着春联饱含的诗情画意,揣摩着春联的对称结构,再从中挑选出自己最喜爱的春联。
到八十年代初期,我已成长为初中时代的羸弱少年了。面对字体稍显笨拙的父亲,我提出了写春联的要求。
事务缠身的父亲很痛快地答应了。于是那年春节,我书写的春联遍布了大半个村庄。
我书写的春联在内容上与父亲有很大的不同。对于老人,我会写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之类的祝福语;对于家有求学的,我会选择“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之类的勉励语,当时的我,真过于热情与幼稚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有个严重的失误。虽说我的毛笔字比起父亲来好看一些,但毕竟是随手字,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更不知道有字帖可以临摹。直到几年后到县城读高中,到书店买书时,才发现竟然有帖可临。以前写的春联,都是胡画罢了,不觉汗颜。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者无畏。
想至此,不免生父亲的气。既然发现孩子有这样的爱好,就应该及时予以指导,告诉孩子怎样临摹,怎么练习。可父亲对此却没有只言片语。也许贫穷限制了父亲的想象,使我最终已“泯然众人矣”。
春联, 红色喜庆饱含春意,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它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为过年增添了喜庆气氛。春联作为传统文化典范,理应得到发扬光大。而现实情况是,现代人基本上不写春联了,市场上到处是花花红红的印制品,一些人不识笔墨纸砚,不知唐诗宋词,不知修身、做人、治学之道,甚至有唯利是图的商家,生产销售的春联内容还出现了价值观迷失的现象,这是一个不能不令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