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回乡的人多了,发热患者并未增加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春节期间,记者探访我市乡镇卫生院诊疗情况——

回乡的人多了,发热患者并未增加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以后,很多在外务工的亳州老乡回家过年。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能否经受住“考验”?春节期间,记者走访了解到,我市乡镇卫生院接诊的发热病人数量从去年12月份的每天100多人次,降至20多人次的正常水平。卫生院医护人员们像往常一样,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全力保障农村患者的就医需求,守好农村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李明在接诊婴儿患者。

医疗服务春节不打烊

“宝宝发热好几天了,体温还没降下来。”大年初三早上8点多,在谯城区赵桥乡卫生院一楼门诊,医生李明正在接诊一名7个月大小的婴儿,旁边的家长焦急地说。

李明在仔细查看婴儿的状态和用药后说:“宝宝的前期治疗没问题,精神状态也很好,你们不要着急,可以回家继续观察。”听了李明的介绍,家长紧张的情绪逐渐放松下来,满意地离开了医院。

李明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卫生院每天要接诊20多位患者,大多是患有高血压、慢性气管炎的老年人,还有一些是发热患者。“春节期间聚餐多了,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有所增加,还有不少醉酒患者。”李明说。

该卫生院院长李运平介绍,按照往年情况,从年初五开始,就诊患者将逐渐增加,一方面是由于春节临近尾声,人们有时间到医院看病了,另一方面是外出打工的人想在出门前进行健康体检,或者提前储备一些常用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在该院检验室,检验师岳丽将一管管血液放进全自动分析仪里,“今天共有8个人的血液要检验,再过几天,检验量将大量增加。”

“医疗行业全年无休,尤其是春节期间,我们更要做好医疗服务保障,让群众度过一个健康、祥和的新春佳节。”李运平表示。

医护人员24小时待命

赵桥乡卫生院共有18名医生、22名护士,大部分人员都参与了春节值班。“有几名医护人员家在外地,已经三个春节没回家了,所以今年春节没有给他们排班,让他们回老家与亲人团聚。”李运平说。

“无论是否参与值班,所有人员手机必须保持24小时开机,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必须立即到位,家在外地的也要第一时间赶回医院。”李运平说。

“我住院时快过年了,担心春节期间找不到医生和护士。没想到医护人员随叫随到,在他们的精心治疗下,我很快就痊愈了。”正在住院部护士站办理出院手续的村民孙秀英感激地说。孙秀英今年58岁,患有脑梗死等基础疾病,春节前因淋巴结发炎入院治疗。“来的时候浑身不舒服,吃不下饭。现在,不仅身体好了,胃口也越来越好。”孙秀英向救治她的医生和护士表示感谢。

患者满意的背后,是医护人员默默的付出。“我们医护人员基本上都‘阳’过了,有的同志身体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恢复,但没有一个人要求春节休息。”李运平说。

“医生被称为‘白衣天使’,这既是自豪,也是责任,我们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守护好群众的健康。”医院主治医师闫超峰表示。

为群众筑起健康防线

随着疫情形势逐渐稳定,赵桥乡卫生院的日门诊量已从去年12月份时的100多人次降至目前的20多人次,发热病人数量恢复至正常水平。“不过医院的疫情防控工作丝毫没有放松,这根弦时刻紧绷着。”李运平说。

李运平介绍,医院储备的扑热息痛、布洛芬超过10万片(粒),布洛芬悬浮液300瓶、抗病毒药物6000盒、儿童感冒药1000盒,可以满足全院3个月以上的药物用量。医院的负压救护车24小时待命,并与医共体牵头单位市人民医院建立了患者转诊绿色通道。

医院还配有一台先进的40排CT机,“一天最多能为120多名患者做CT扫描,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医院影像中心负责人王昊说。

春节期间返乡人员多,医院组织全乡7家村卫生室开展健康知识宣传讲座,已连续开展14场活动,帮助村民进一步了解和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今年,我们将通过提高医疗和公共服务能力、建立特色科室、开展村民健康教育和规范医院管理等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李运平表示。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