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7日,“新十条”发布,新冠病毒感染者数量出现一定增加,亳州可能会经历重症高峰,“保健康、防重症”成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重心。
我市要求医疗机构坚持全院“一盘棋”,统一调配医疗资源,扩充重症床位,紧急购置医疗急救设备,广大医护人员迎难而上,确保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全力保障重症、危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为人民群众筑起一道坚固的生命防线。
“应收尽收,不落一人”
数据显示,从2022年12月8日起至今,全市发热门诊接诊39847人次,日均1285人次,最高日接诊3767人次。随着新冠感染人数增加,重症患者也在增多。
我市统筹人力、设备、床位等资源,加强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建设,将全市综合实力强、救治水平高、感染防控基础最好的市人民医院设为定点医院,进一步健全医疗救治服务网络,提高新冠感染者尤其是重症患者救治能力。
“我们按规定配备了重症医学、感染、呼吸等医疗力量和院感、护理、PCR核酸检测等专业人员,配置有创呼吸机101台、无创呼吸机44台、便携式超声诊断仪12台、ECMO2台、血液透析机91台等必要设备,全部达到救治要求。”市人民医院院长郝树立介绍。
不过,随着就诊的新冠感染患者增加,床位可能会出现紧张。市人民医院实行全院“一张床”,临时“征用”急诊外科、心胸外科、脊柱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床用于收治新冠患者,并将部分患者分流到其他外科。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过道加满床位
“患者人数最多的时候,我们已经着手准备‘外科合并’行动,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床位,确保所有患者都能在24小时内住上院。”郝树立说。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重症高峰,除了市人民医院,全市所有县级以上公立医院陆续开始接收患者。按照要求,收治患者的医院通过实施综合ICU监护单元建设和升级改造,配备满足重症救治设备使用所需的供氧和用电设施,以及呼吸支持、抢救和监护等设备,提高救治能力。
截至12月30日,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共有床位14899张,其中重症床位453张,可转换床位436张;三级医院现有床位10113张,其中重症床位406张,可转换床位406张,全部达到省级两个“2%”、两个“4%”的要求。
“我们紧急采购呼吸机等急救设备,调配医护人员,ICU床位数从25张增加到40张,另外内科病区可转换ICU床位数达到100张。”市中医院党委委员马奎军说。
市中医院还成立了5个内科会诊专家组,每组专家均由高级职称医生组成,负责指定外科病区,点对点负责,包干到组,责任到组,各专家组成员所属科室的值班医生同样负有对指定病区的会诊指导治疗责任。
“这样,即使分流到外科病区的重症患者,一样能得到专家指导和专业治疗,实现患者‘应收尽收,不落一人’。”马奎军表示。
“一人一策”科学治疗
面对出现的重症患者,我市坚持“一人一症、一症一方、一人一策”辨证施治,提高了治疗效果。在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79岁的张经民呼吸顺畅,面色红润,胃口也变好了,与刚入院时判若两人。
患者张经民状态明显好转
“患者因新冠感染引发肺部炎症,出现‘白肺’现象,入院时呼吸急促、胸闷,情况较重。”病区负责人、主任医师张孝飞介绍患者病情时说。
经过短短几天治疗,张经民的“白肺”明显吸收,精神状态大为改善。“网上说‘白肺’病人基本没治了,我爸年级又大,当时非常害怕。看到父亲病情逐渐好转,原来‘白肺’也没那么可怕。”张经民的儿子张鹏说。
在市人民医院,像张经民这样病情好转的重症患者越来越多。这背后,是市人民医院未雨绸缪,提前谋划的结果。
“新十条”公布后,市人民医院迅速作出反应,组织急诊科、呼吸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中医科,影像科、检验科及院感科组织讨论,结合最新版新冠防治指南及香港、深圳的救治经验,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原则,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诊疗方案,并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学习。
不仅是市人民医院,我市其他接收重症患者的医院全部严格执行国家推荐的新冠诊疗方案,并结合患者病情发展和医院特色等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一对一”的治疗方案。
患者刁美容今年83岁,患有心脏病、脑梗死等多种慢性病,中医诊断为肺胀、痰浊阻肺证,市中医院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推荐方案进行治疗,同时辅以中药汤剂,帮助患者宣通肺气、排痰止咳。
只用6天时间,刁美容的“白肺”就基本消失,第十天出院回家。“我们坚持中西医治疗,对症用药,提高重症患者治疗效果。”市中医院肺病科主治医师夏友宏表示。
打通农村患者“绿色通道”
农村是做好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保障的重点地区,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是健康服务的重点人群。我市积极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用,实行分级分类医疗卫生服务,做好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保障。
“大部人感染新冠后只有咳嗽、咳痰症状而无病毒性肺炎。即使有病毒性肺炎多为轻症,门诊开取相关药物回家规律用药可以康复,有些甚至不用药物可以自愈。不过,也有一部分患者需要住院治疗。”该院院长李庆军说。
李庆军介绍,由于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技术水平有限,难免遇到“疑难杂症”的患者。医院利用医共体优势,积极与牵头医院市中医院对接,建立线上会诊机制,提高救治能力,让患者得到更精准治疗。
全市乡镇卫生院还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打通救治重症患者的“绿色通道”,保障群众就医需求。
“我们与市中医院建立了‘绿色通道’,确保重症患者送到上级医院后,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李庆军说。
为落实好“保健康、防重症”疫情防控要求,我市将救治关口前移,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重点人群、次重点人群、一般人群进行分类管理,通过1643个家庭医生团队,利用电话、微信群等形式,为辖区居民做好疫情防控、疫苗接种、常见病等问题的健康指导,让农村群众身边有“医”靠。
全市镇村均成立了新冠感染应急保障工作小组,为群众提供送药、就医等服务。“我们村成立了应急小分队,向村民发放了‘党群联系服务卡’,上面有镇村干部手机号码,一旦接到重症患者的就医求助,小分队会第一时间将其送到医院。”谯城区华佗镇小奈村党委副书记许永梅说。
通过推行分级医疗,打通“绿色通道”,成立应急保障工作小组,让农村重症患者上得来、有床住、有要吃、有专家会诊,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迎峰过关,每个人都拼尽全力”
面对可能出现的重症高峰,我市医护人员全力做好重症患者救护工作。
2022年12月份之前,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个病区仅有两个病区在运行,目前不仅所有病区全部启用,而且临时增加了一个新病区。
“2022年12月12日是我们第一天接收新冠患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护士长闫玉侠说,增加的不仅是患者,还有巨大的工作量。
闫玉侠说,过去收治的患者,护理内容主要是输液、吸氧,而现在几乎所有的患者都要进行雾化治疗,严重的还要帮助排痰,“最累的是4名气管切口患者,无力咳痰,我们就用针管把痰液一点点吸出来。一个气管切口患者的工作量顶两三个普通患者。”
在患者和工作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医护人员却在不断“减员”。“体温39度的护士去照顾体温38度的患者,这不是笑话,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科的事。”闫玉侠说,在重症高峰面前,每个人都很拼,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了不起。
这只是我市医护人员坚守工作岗位的一个缩影。在利辛县人民医院肿瘤科一病区,四名临产孕妇坚持带阳工作,让人动容。“我们科收治的多是长期卧床、体质虚弱患者,随时可能需要抢救,但科室人手紧张,如果我们休息了,可能会影响患者治疗。”徐梅说,别看她们已经怀孕八九个月了,但丝毫不影响为患者吸氧、上心电监护、推注急救针、给患者吸痰。
市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但随着春节临近,人员流动性明显增加,疫情走势仍有不确定性。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健全分级分类诊疗体系,提升发热门诊接诊能力和重症救治水平,切实抓好重点人群服务保障,前移诊疗关口,确保实现“患者到院有人看、重症救治有保障、防疫物资供应快、社会面上不恐慌”的目标,实现疫情防控转段平稳有序,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记者 李鹏 方璐 文/图
编辑:于海博 审校:蒋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