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烈士亲人还需更多线索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晚报刊发《河南老教师欲为亳州籍烈士寻亲》一文后,多部门一起发力——

找到烈士亲人还需更多线索

3月2日,本报刊发了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洋河镇退休老教师王国军,想为长眠在当地的一位叫尹义华的亳州籍烈士寻亲的新闻。新闻甫一发出,便受到了我市相关部门的关注,连日来,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市拥军协会志愿者,和记者一起进行了连续走访调查,但目前还未获得更多线索。


《历史的记忆》封面


多部门共同寻找

新闻发出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拥军协会、谯城区人武部等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陆续致电本报,了解更多详情的同时,表示要共同努力,帮烈士寻找亲人,助烈士早日魂归故里。

谯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查找了1993版《亳州市志》和烈士英名录,未查询到尹义华烈士相关信息;在对谯城区尹姓烈属进行摸排时,也未发现符合条件者。由于烈士墓碑上刻着“亳县牛士集”,该局又安排疑似烈士家乡的牛集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进行摸排查找。经过摸排,了解到该镇尹姓人士主要集中在大权行政村田庄和灵子门行政村代桥村。

找到两户尹姓人家

3月5日,记者和市拥军协会志愿者李祥林以及当地军服站和武装部负责人对这两个村进行了走访。在田庄,经过询问,村民们均表示没听说过烈士的名字,也没有年龄经历相似的走失人员,但该村有一户村民多年前搬到了集镇上居住。

在牛集镇上,今年60来岁的尹学峰表示,他爷爷辈有个兄弟,新中国成立前外出讨饭后走失,之后一直下落不明。“我父亲在世时,跟我和我堂弟都说过这个事,上辈走失了一个人,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但我父亲已经去世很多年了。”采访中,尹学峰认为烈士尹义华可能是他爷爷辈的兄弟。

得知尹学峰还有一个伯母住在附近,记者一行赶过去找到了这位老人。老人叫陈开真,今年90岁,正在附近帮种植药材的村民捡拾药材。老人表示,她1960年嫁到尹家时,听家里说过,她有一个大伯外出讨饭再未回来。经过推算,老人的大伯年龄至少在110岁以上,跟烈士墓碑上记录的98岁年龄差距过大。

随后,记者一行来到该镇灵子门村代桥自然村,这里也是一个尹姓人氏的聚集村。经过走访得知,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曾经有一位男子离家出走,再无音讯。当日,刚巧这位走失男子的侄女回娘家扫墓,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这位叫尹昆兰的女士今年65岁,她表示,两三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告诉她,自己的父亲只有兄弟二人,父亲的弟弟在新中国成立前离家“下大营”,之后再无音讯。记者求证相关人士得知,“下大营”在当地就是当兵入伍的意思。询问得知,尹昆兰的父母年龄均在104岁,比烈士的年龄大6岁。同时,尹昆兰表示,母亲曾告诉她这个叔叔小名叫“犬”,大名并不知道。据了解,尹昆兰的兄妹7人,如今只有她一人在世。

烈士或为“南下干部”

3月6日上午,记者和烈士墓所在地,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党史部门,以及清河镇政府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试图从当地得到更多的信息。上述单位了解情况后,陆续发来了现有的烈士资料。记者对比发现,内容大同小异,并没有更多烈士的履历、事迹等信息。

我市党史研究者袁亚飞认为,尹义华烈士或为1949年2月,当时的豫皖苏六分区派往南方工作的“南下干部”。

袁亚飞表示,1949年1月份,中央决定撤销中共豫皖苏分局,所属地区分别划归安徽、江苏、河南,豫皖苏分局下辖的涡亳县、鹿亳太县、雪涡县、雪商亳县、商亳鹿柘县等五县撤销,部分本地的干部被安排“南下”,到了河南信阳、湖北武汉等地帮助当地进行“土地改革”。只是目前关于这批“南下干部”的文字记录甚少,记者在一本阜阳市于2005年出版的叫《历史的记忆——新四军老战士老同志回忆录》的书中,看到了部分涡亳县当时的“南下干部”名单,但未找到尹义华烈士的名字。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