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深处榆钱香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小时候,我家的门前有一棵老榆树,树冠巨大,宛如伞盖一般。所以,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都喜欢在树荫下逗留,尤其是炎热的夏季,这里简直成了避暑的乐园。当火辣辣的太阳西沉,落日只留下一抹余晖的时候,附近的几家邻居,都像约好了似的,赶趟儿一样地汇聚在老榆树底下。大人们端着一碗饭、一碗菜走在前面;小孩子们端着自己的小碗,小心翼翼地走在后面,走着走着,便忍不住地吃了起来。于是,小孩子的嬉闹声,女人们的喧笑声,大家的招呼声,在这个时刻,一起从老榆树下飞了出来。

在这个临时简陋的饭场里,大家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一个人只吃了一个菜的现象是不存在的,即使是一样的饭菜,大家也要互相尝尝,看谁家的菜做得香,味道好。当然,好吃的菜是大家消灭的第一对象,菜的主人也会因此感到莫大的荣幸。

老榆树下的地势原来比较低洼,每逢下雨总是积起一洼洼的水,大家经常要在这里纳荫乘凉很不方便,于是经过商量,大家就在下地干农活回来的时候,你捎一架子车土,我捎一架子车土,很快就把地面铺得平平整整的。

春分前后,和煦的春风将榆树从黑白的水墨画染成了翠绿的蜡笔画,榆树枝杈抽出嫩绿的苞,不几天的工夫,一簇簇青葱圆润的榆钱就挂满了枝头。在那个年代,农村的物质生活还比较贫乏,采摘地里的野菜或者树上的花叶食用,就成了大多数农村人用来改善自己生活的一种必需。每到这个时候,几家邻居就会选择一个相对清闲的日子出现在老榆树下,男人们负责上树捋取一串串的榆钱,女人们负责分拣、清洗。劳动了一天之后,晚上就到了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首先,大家平均地把择洗干净的榆钱分好,按顺序去领,那个时候,虽然大家的生活都不是很富裕,但是谁也不愿意多拿半点,不愿意多占一点便宜。

“今天,我家那口子没有在这里干活,哪能分这么多呢。”东邻戴大婶说着就把她分到的榆钱倒了一些在一张木桌上。

“我家人少,吃不了那么多。”西邻张大妈说着也抓了几把放在了木桌上。

“我看我的那一份明显比他们都多了一些,这可怎么行?”身体一直不太好的李奶奶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往桌子上也倒了一些。

做晚饭的时候,从每家的厨房里都飘出了榆钱的清香,馋得我们几个小孩子直咽口水。吃饭照例是在老榆树下的饭场里,清一色的都是用榆钱做的饭菜,有的直接用榆钱炒鸡蛋,有的用榆钱拌面蒸后凉调,更有不怕麻烦的用榆钱为主料做馅包成饺子。大家分享着榆钱带来的福利,高声地谈笑着,而从小就生长在老榆树下的孩子们,或许是耳濡目染了父辈们的习性吧,也都像大人们一样养成了分享的习惯,好菜一块吃,玩具一块儿玩,哪怕是特别稀罕的东西,也很少一个人享有。

如今,我早已离家多年,老家的那棵老榆树也因为要拓展路基而砍掉了,即便是偶尔回到老家,却再也看不到绿盖如茵的老榆树了,闻不到满树的榆钱香了,听不到无忧无虑的笑闹声了。

在装修豪华的饭店里,榆钱被包装成了一道道特色饭菜:榆钱粥、榆钱饽饽、粉蒸榆钱等,奢华而矜持,价格不菲。但吃在嘴里,总觉得寡淡无味,和记忆中老家的榆钱味道相去甚远。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思忖良久,不由了然,也许榆钱本身是一样的,只是老家的榆钱里承载着太多的童年记忆,更有来自对那时淳朴人情人性的一种偏爱。可是,时光不能回头,那一片净土,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