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尽所能草变宝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3月31日,在谯城区古城镇张谭村亳州市轶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捆捆秸秆经过揉丝机加工,变成牛羊吃的饲料,最后运往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平均每天发出一到两车饲料,每车三十多吨。”公司负责人王彭飞说。

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过去用于厨房燃料的秸秆成了人人嫌弃的“废柴”,再加上其容易造成土壤、水、空气等污染,如何处理秸秆成为头疼事。“秸秆不是废物,价值有待挖掘。”抱着这个想法,2019年王彭飞在古城镇开始收购秸秆。

王彭飞将收购回来的秸秆变成牛羊饲料,实现秸秆“身价倍增”。由于秸秆加工利润不错,王彭飞不断扩大秸秆收购规模,2021年秸秆收购面积达到4万亩,2022年收购范围从古城镇扩展到淝河镇,秸秆收购面积高达11万亩。在扩大收购面积的同时,王彭飞还不断更新农机装备,与专业秸秆打捆团队合作,提高秸秆打捆效率。

为了储备秸秆,王彭飞分别在古城镇和淝河镇设立了收储场地。在古城镇收储点,140亩的场地上堆满了打捆好的秸秆,就像一座座小山丘。“这些秸秆看着不少,其实不够机器‘吃’的,最多还能再加工两个多月就没有了,刚好接上今年的新秸秆。”王彭飞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一台叉车不停将秸秆包送到揉丝机入口,机器“吃进”秸秆,“吐出”加工好的秸秆饲料,再通过传输带运到货车车厢,最后由工人码放整齐。“我们的秸秆饲料,光泽亮、无霉变、品质好,深受客户欢迎。”王彭飞说。

“一车秸秆两万块,运费就得一万多元,货物价值勉强高于运费,这说明秸秆的附加值还不是很高,需要进一步挖掘。”王彭飞说出他对未来的打算,发展秸秆深加工,把秸秆制成颗粒饲料,“目前全国已经有这样的企业,效益很可观,我们也要加快建设步伐。”

王彭飞说,谯城区主要农作物秸秆年总量145.8万吨,秸秆可收集量123.2万吨,秸秆资源丰富。不久前,他联合46家秸秆收储企业,共同成立了谯城区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协会,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探索秸秆多元化利用形式,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

“目前,秸秆综合利用主要发展方向是‘五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这些秸秆利用形式,我们协会都有。下一步,我们将互相交流、学习、帮扶,共同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让秸秆变废为宝,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王彭飞表示。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