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多部历史文化保护规划通过省专家评审

有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工作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近日,由我市各县(区)住建部门编制的《涡阳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涡阳县新华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蒙城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蒙城县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城父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经过省住建厅验收及专家评审,我市这几部历史文化保护规划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另外,由亳州市住建局主导编制的《安徽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皖北片区)》也通过了省专家评审。

这几部保护规划从保护与发展的角度出发,总结归纳了以往的工作经验与成效,结合发展阶段目标,提出了近远期建设内容与建议,对各类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挖掘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出了详实的保护措施。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市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工作为重点,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力求修旧如旧、恢复历史面貌、提升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保护与传承好城市特有的文化和印记,保护体制日益健全,保护理念与时俱进,保护对象不断扩充,保护经验日趋丰富,在城市建设中保护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延续了历史文脉,保护了文化基因。

按照保护规划的构思,我市发展好、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蓝图已经绘就,彰显好、塑造好独特地域文化的篇章已经开启。接下来,我市将进一步梳理、深度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强化保护规划执行,积极构建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采用“绣花功夫”进行保护传承,关注名城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名城人文魅力的展示,从“拆改留”向“留改拆”转变,从“分散保护”向“协同保护”转变,从“冻结保护”向“保用结合”转变,持续提升名城保护成效,稳步推进街区发展提升,确保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科学保护。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