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消费“强制关注”,二维码还是拦路码?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饭店点餐、停车交费、领取快递……如今,二维码已经成了大众消费的一部分,不过这种便捷高效的消费方式,却因为部分场所设置的通过关注公众号交费、被迫授权个人信息、日常频繁推送广告等情况,给不少消费者带来困扰。“二维码”缘何变成“拦路虎”?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

扫码点单先关注公众号

4月11日中午,在亳州高新区万达广场的一家餐厅,前来就餐的食客络绎不绝,服务员的开头语中无一例外地都有“请扫码点餐”。大部分食客配合着拿出手机,扫描桌角处的二维码。

前来就餐的马先生扫了一下才发现,要先关注餐厅的微信公众号,然后才能完成点餐。“如果只是简单地扫码倒没什么,问题是扫码后必须关注商家的公众号才能正常消费,有点太霸道。”马先生扫兴地说。

在市区希夷大道丽阳春都小区西门,两侧各有一排智能快递柜。记者扫描快递柜上的二维码,页面提示“关注公众号”。记者扫描小区里面的电动车充电桩,同样提示需要“关注公众号”。

如果不“关注公众号”会怎么样呢?记者将无法进入智能快递柜公众号,也就不能使用快递柜提供的服务。

在市区一商场休息区,记者扫描按摩椅上的二维码时拒绝了获取个人位置信息的要求,界面弹出“你取消获取位置,将无法获得当前位置信息,点击确定获取”,再次提示记者同意获取位置信息。记者再次狠心拒绝。没想到的是,按摩椅无法提供服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餐厅点餐,购买奶茶、排队等位、购物优惠等场景中,消费者大多会被引导扫二维码。扫码后页面会直接跳转到“注册会员”或“微信快捷登录”的页面,消费者必须同意个人信息授权后才能进行点单或领取优惠券。

强制关注存风险涉侵权

“每次扫码,都会弹出商家的《会员协议》《隐私条款》,要是不同意就没办法进行下一步操作,被迫同意了,又担心个人信息及隐私可能遭到泄露。”消费者王女士说,“不知不觉间,发现自己关注了一堆公众号,还总被推送各种垃圾广告,烦不胜烦。”

记者在亳州高新区万达广场公共厕所入口处,看到一个可以免费领纸的壁挂箱子。记者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提示需要先添加某个企业微信号才能免费领纸,否则就要收取一定的费用。记者关注后,该企业微信号随后将记者拉进一个“福利群”,连续收到7条信息,其中5条是各种入群信息。

“扫码点单关注公众号”这一看似“常规”的做法,却很可能存在信息泄露风险,涉嫌侵权。

“形式上自愿、实质上强制”的交易行为,或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安徽重信众合律师事务所律师于腾飞表示,这种强制扫码关注的消费服务方式,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强制扫码关注对部分不愿意扫码的消费者而言是不公平的。”

应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

记者了解到,针对扫码消费强制关注现象,近年来,不少地方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发出关于扫码消费行业自律承诺和倡议,呼吁商场、餐厅、停车场等场所在扫码交费过程中,不强制消费者关注商家公众号、不过度索取消费者个人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提出,未经互联网用户知情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订阅关注其他用户公众账号。

消费者要提高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市消保委建议,商家应积极配合提供实体菜单、人工买单等服务,尊重消费者选择权。消费者则应重视保护个人信息,如果遇到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或不当使用,可以拨打12345向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举报,亦可向消保部门投诉或反映。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