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8日《亳州晚报》上发表了溪流同志的《风风雨雨话清明》。溪流的散文构思精巧,语言清新自然,我很爱读,发一篇我就读一篇。这不,看见清明篇,我就欣喜地读了起来。
说起清明就少不了杜牧的《清明》诗。溪流别出心裁,提出了另一种读法,说“不知是哪一位乐事者,不动一字,变诗为词,绝句变小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赞道:“呈变给你一种跳跃的、灵动的美,使我们不由得从内心深处蹦出一个‘妙’字来。”
可惜,这样一来,却从“找酒家”,变成“寻牧童”,改变了原意。酒家在路上,杏花村变成了养牛人家,行人饥渴,急着“寻牧童”,悖情悖理。应该这样标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篇作品,标点不同,可以为诗,可以为词,还可以为剧本。请看: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布景(“雨纷纷”),有对话,有心理描写,有动作。真是奇妙,28字的小小剧本。
标点的妙用,令人赞叹。
上面讲了标点的妙用,下面转而讲讲读古书不能正确标点的害人之处。几年前,我读了光绪《亳州志》黄山书社版,发现点校者误加标点30多处,害人不浅。今举两例:
第91页第1-3行:“若曹参用黄老而嗣,萧何、欧阳永叔以平易而继,包孝肃、蜀蒋琬以宁谧宽大而绍。诸葛武侯虽各用其所长,而实本乎其时与地之不得不变者,故民皆便之。”
点校者如此标点,六个人物的关系乱成一团麻,你半天都理不清。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曹参继承萧何,欧阳修继承包拯,蒋琬继承诸葛亮,“嗣”“继”“绍”都是继承的意思。上句改点:“若曹参用黄老而嗣萧何,欧阳永叔以平易而继包孝肃,蜀蒋琬以宁谧宽大而绍诸葛武侯。虽各用其所长,而实本乎其时与地之不得不变者,故民皆便之。”三组人物关系清清楚楚。好像点校者连“萧规曹随”这个成语也不知道。
第604页第24行:“曹植,字子建,操次子,丕同母弟也。”曹植不是“操次子”,而是操四子。曹操有二十五个儿子。《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武皇帝二十五男:卞皇后生文帝、任城威王彰、陈思王植、萧怀王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昂、相殇王铄……”曹昂是长子。曹操征张绣,在宛城之战中,曹昂进马救父而遇害。曹丕是次子。这里多了一个逗号,改变了曹植兄弟的排行。
写文章,多重视文字而忽视标点。不知标点的作用大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