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劳动创造幸福。在亳州,每一位劳动者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辛勤的双手,为建成现代化美好亳州奋力挥洒汗水,创造着属于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在“五一”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报推出特别报道,走近亳州“六一战略”各条战线的劳动者,记录他们忙碌的身影,致敬每一位正在奋力拼“亳”的劳动者。
药商李革命:用“诚信”擦亮药都招牌
康美中药城药商李革命
在康美中药城一楼精品行,李革命的药铺里游客络绎不绝。
已从事中药材生意20多年的李革命,最初在谯城区供销社工作,之后因单位效益不好,他选择了辞职经商,加入了药商队伍。
李革命先是在市区站前路的中药材交易市场租了一个摊点,销售亳州道地药材。伴随着亳州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李革命的生意也越做越好。康美中药城建成后,他在这里有了自己的精品店,销售品种也开始向石斛、三七、燕窝等名贵药材转变,“现在大家都追求养生,这些名贵中药材很受欢迎”。
多年来,李革命秉承“诚信经营”的理念,积累了很多老客户,依托着千家药企、十万药商、百万药农,得益于商合杭高铁的开通,如今他的客户遍布大江南北,平均每天的销售收入能达到1万元左右。
“做生意,诚信最重要。”李革命说,一代代药商的传承才确保了亳州这块“金字招牌”经久不衰,每一名药商都代表了咱亳州药市的形象,保护好亳州的这块金字招牌,生意才会更红火。
我市全面实施“六一战略”,聚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李革命说,这给广大药商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作为药商,我们要树立诚实守信的形象,为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增光添彩。”李革命说。(记者 曾莹莹/文 吴宛谕/图)
产业工人海朋飞:锻造高质量发展“钢铁力量”
鸿路钢构涡阳生产基地工人海朋飞
下料、组立、拼装、焊接……位于涡阳县经开区的鸿路钢构涡阳生产基地车间内,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今年订单特别多,经常要加班工作。”海朋飞说,订单越多,收入也越高。
2017年,鸿路钢构落地涡阳经开区,规模从最初的占地300亩、厂房面积8万平方米,增加到如今的占地3485亩、厂房面积170万平方米,总投资已达60亿元,员工9000多名。老家在河南漯河的海朋飞就是其中一员。“我们车间的技术工平均月工资1.2万元左右,这还没算上公司给我们买的养老保险。”海朋飞说,在这里上班收入有保障,他把自己爱人也带到了厂里打工,俩人月工资2万块钱左右。
“2022年,我们的产值首次突破了百亿元。”该基地负责人罗龙介绍,随着国内经济形势好转,鸿路钢构的订单源源不断,生产计划已经排到了5月底。按照目前的订单和生产情况,今年的产值有望达到130亿元。
企业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海朋飞这样的一线工人辛勤的工作。海朋飞说,在鸿路钢构打工,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还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发展。他们将努力生产更多的钢铁构件,为打造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转移集聚区,贡献工人的“钢铁力量”。(记者 李鹏/文 丁圆/图)
菜农邓侠:让长三角居民吃上更多“亳州菜”
蒙城县板桥集镇双鹿村菜农邓侠
一场春雨过后,蒙城县板桥集镇双鹿村的西兰花种植基地迎来收获季。该基地是2021年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也是上海市外(蒙城)蔬菜主供应基地“十佳示范基地”以及安徽省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西兰花种植面积达到2500亩。
在种植基地,村民邓侠正和几十名工人一起采收西兰花,切割、去叶、装袋……每一步都是那么地轻车熟路。“基地建成后,我就在这里务工,已经有五六年了。”邓侠说。
双鹿村种植的西兰花产量大、销量好、效益高,今年又引进了耐寒、早熟的西兰花新品种,生长周期只有65天左右,目前已成熟上市。邓侠说,这里的西兰花主要销往长三角地区,今天采收明天就能出现在上海市民的餐桌上。
小小西兰花让邓侠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邓侠的爱人三级残疾,有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还在上学,家庭负担较重,她不能外出打工。于是她把家里的五亩多地全部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自己常年在基地打工,一年能增收将近两万元。
“村里每年还会根据种植基地收入情况向我们分红,家里又多了一笔收入。”邓侠说,今后她将和村民一起种出更多更好的西兰花,让越来越多的长三角居民吃上“亳州菜”。(记者 李鹏/文 吴宛谕/图)
古井制曲师傅刘成本:让亳州美酒香飘四方
古井集团制曲师傅刘成本
8车、1600块、4800多公斤……这是刘成本每天加工的酒曲量。
刘成本是古井集团酿造管理中心制曲车间的一名看曲工段长,作为有着35年制曲经验的老师傅,他酿出的曲块不计其数,经过发酵、破碎,最终变成一杯杯香甜可口的美酒。
走进制曲车间,机器有规律地运行着,工人们忙着将曲块搬到三轮车上,再送往曲房让其自然发酵成熟。“过去我们都是人工制曲,像砸煤球一样做曲块,十几个人一天只能做出3000多斤的曲块,现在一个人就能做出这么多。”刘成本介绍,从人工到机械,制曲工艺在不断进步,效率大幅提升,质量也更有保障。
刘成本说,如果靠过去人工制曲,古井集团很难实现上百亿元的销售收入。但机械制曲虽好,仍然离不开制曲人代代相传的手艺。“制曲讲究温度、湿度、密度,这些都需要经验来把控,确保制出的曲块达到最佳状态。”刘成本说。
制曲是门手艺活。多年来,通过“传帮带”,刘成本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制曲人,传承古井贡酒精湛的酿酒技艺。
“今年公司定的销售目标是拿下200亿,这更激发了我们员工的奋斗激情。”刘成本表示,他将用心做好每一个曲块,让亳州的美酒香飘全国各地,为建设华夏酒城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 李鹏/文 吴宛谕/图)
景区讲解员陈雅雯:为游客揭开城市的面纱
花戏楼景区讲解员陈雅雯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两根铁旗杆就是花戏楼三绝之一,每根旗杆上悬挂着24只玲珑的铁铃铛……”4月25日,在市区花戏楼景区,讲解员陈雅雯绘声绘色地给游客讲解花戏楼的故事。
2016年,刚大学毕业的陈雅雯应聘到亳州文旅集团,成为一名景区讲解员。从那天起,土生土长的亳州人陈雅雯才发现,原来家乡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7年的景区讲解工作,陈雅雯见证了景区的点滴变化和亳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她说,景区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很多现代化、科技化的元素,打造“体验式旅游”,让游客从简单的参观,变成通过切身体验的方式“沉浸”到历史故事中,既增加了趣味性,也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景区的历史故事和亳州的旅游文化。近年来,市区还增加了很多新景点,如林拥城、华佗百草园、明道宫等,深受游客欢迎。
“我市正在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讲解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景区的形象,我深感责任重大。”陈雅雯说,她会不断增加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讲解水平,让亳州的历史文化“活”起来,将亳州的深厚底蕴源源不断向外输送,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里,助力我市文化旅游强市建设。 (记者 曾莹莹/文 丁圆/图)
高速公路工人马子山:用双手“拉近”城市的距离
亳蒙高速建筑工人马子山
4月25日,连日阴雨后,亳州迎来了晴朗天气,亳蒙高速一期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火热景象。在高速下道口收费站管理区建设现场,58岁的建筑工人马子山正忙着焊接钢筋。
亳蒙高速公路一期工程为谯城(立德)至涡阳(标里)段,是省重点交通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亳州机场高速通道,进一步打通三县到亳州城区与亳州机场的快速通道,缩短亳州主城区到合肥及长三角地区的距离,提升我市的区位优势。
“我家就是立德镇的,能参与到亳蒙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对我来说是一种荣耀。”马子山笑着说,他做建筑工人20余年,参与建设了市区魏武广场等很多城市工程,现在能有机会参与亳蒙高速公路一期工程的建设,他很高兴,“这个项目建成后,村民出行就方便多了”。
在该工程建设现场,像马子山一样的工人有90余名,其中大多数都是周边县镇的村民,大家都为能参与到这么重大而有意义的项目中来而感到骄傲。
“我经常看新闻,知道亳州正在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我们参与的这个项目对实现这个目标具有很大意义。”马子山说,这个“五一”假期,他将和工友一起,放弃休假,坚守在施工岗位,为亳州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记者 曾莹莹/文 丁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