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的两次骗术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骗子的骗术有很多种,我所经历的两次被骗,都是骗子利用我有所求和贪图便宜的心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在一个乡镇政府工作,我一个亲戚的女儿找工作,因学历达不到招工单位的要求,难以被招聘。有人给我出了个馊主意,说是可以通过一个人搞到我所需要的学历证书。并说这个人就是我们单位的一个人,关系网很多,给不少人办理过学历证明。由于我的那个亲戚为其女儿找工作的心情很迫切,就相信了这个人的建议和推荐。

在这个人的引荐下,我的那个亲戚就和这个“很有能耐”的人见了面,他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夸夸其谈,胸有成竹地表示一定能够拿得到我们所需要的高等学府毕业证。说他的朋友很多,都能帮忙搞定,但是需要经费。问他需要多少经费,他说需要5000元人民币。那个年代,5000元可不是个小数目。作为工薪阶层的我们,很难有这么多的积蓄,只好东拼西凑借到2000元人民币交给他,余下的3000元,事成之后如数补给他,他也欣然同意成交。

其后,就是我们漫长的等待了,我们日夜盼望他把我们需要的高等学府毕业证书拿来。天天等,月月盼,等了一年也没有等到。他给予我们的答复总是说正在办理,绝不会让我们失望。又等了一年,仍然无望,希望犹如泥牛入海。这时我们已意识到受骗了,打听知情者,得知这个人果然是个骗子,他以同样的骗术,骗了很多人,骗我们的钱,都被他挥霍了,我们一分钱也无法追回。

第二次受骗,是网络诈骗。我在手机上收到这样一条中国移动通讯的信息:“尊敬的客户,您是中国移动通讯的老用户,我们有一个回报老用户的活动,即预交50元话费,可以得到200元话费的奖励。”我当时想到,我确实是移动通讯最早的用户之一,因此,就相信了活动的真实性。按照信息上面的付款程序,用微信红包发去50元,但是没有收到200元话费的奖励。翌日我到了移动公司服务大厅咨询,工作人员告诉我,公司没有这样的活动,说是我受骗了。

吃一堑长一智,这两件事让我深深明白一个道理,不贪便宜,绝对不会上当,我写出来,也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以此为鉴,少受骗少上当。

作者:陈钦然

编发:亳州头条


(责任编辑:丁静)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