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元驻村帮扶专项资金怎样壮大村集体经济?有的村选择发展大棚种植或特色养殖,有的村选择发展乡村旅游或电子商务,而谯城区大杨镇小李村驻村工作队却立足实际,另辟蹊径,通过发展植保无人机租赁业务,来增强村集体自身“造血功能”,助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今年我们的两台植保无人机,开展了两遍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作业,作业面积将近2万亩,按照租赁合同,村集体将新增近4万元收益,投入产出效益非常可观。”昨日上午,小李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耿彦光高兴地对记者说。
小李村位于大杨镇北部,村域面积14679亩,耕地面积9878亩,其中约有6000余亩农作物需进行农药喷洒,另有临近村适宜喷洒耕地面积3万余亩。当地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少丘陵,粮食种植集中连片,十分有利于无人机植保和飞防操作。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镇村群众仍延续着传统的‘麦豆轮作’种植习惯,周边粮食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需进行农药喷洒的耕种面积广,而适宜农药喷洒时段仅为15日左右,群众相关需求较为急迫,无人机农业植保、飞防业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需求大。”耿彦光介绍,经村“两委”反复论证,该村最终确定以村振兴公司为主体,以10万元驻村帮扶专项资金为初始资本,探索发展植保无人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通过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
“采取‘振兴公司+合作社’发展模式,由小李村振兴公司出资,合作社出人、出力、出技术的加盟模式,解决‘村无机手、社无机器’的矛盾,实现了双方合作、互利共赢。”耿彦光说,该村振兴公司已将2架植保无人机交付合作方,并签订三年租赁协议,协议约定,2架植保无人机每年飞防面积不低于14000亩,租赁费用按照2元/亩收取,确保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8万元以上。经驻村工作队协调,大杨镇政府积极帮助拓展飞防服务范围,今年2架植保无人机已实现服务面积近2万亩,发展潜力能得到较好释放。
“通过和小李村振兴公司合作,既增加了合作社新型植保无人机数量,又扩大了作业面积,提高了效益。”谯城区贵勤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洪杰告诉记者,该合作社从2017年开始提供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服务,与小李村合作前,该合作社每年作业面积约3万亩,共有植保无人机10台,其中包括效率较低的5台旧机器,每台机器每天作业面积最多四五百亩;合作后,小李村提供的新型植保无人机每台每天作业面积可以超过一千亩,作业面积也新增了近2万亩。
“现在飞防作业都是政府‘埋单’,植保无人机在作业时要求全部是卫星定位,自主飞行,用药量用水量都非常精准,作业质量有保证。我们还在合作协议中,特别增加了机器日常维护和损坏赔偿等相关规定,确保植保无人机租赁业务的健康可持续性。”小李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尹建告诉记者,按照目前的经营情况,预计两年后,村振兴公司可收回植保无人机投入成本,第三年,开始实现盈利。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发展产业要立足当地实际,直面群众需求,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耿彦光表示,该驻村工作队也曾围绕大棚种植、特色养殖做过相关调研,但因当地缺少相关的乡土人才和青壮年劳力,最终作罢。
“制约乡村发展的关键还是人才,就我们村来说吧,村里人口的三分之一到外地务工,三分之一进城区务工,三分之一在家,在家的基本都是老弱群体。”尹建说,发展特色产业必须有相应的人才,而乡土人才、“土专家”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培养出来的,“比如我们申请建设了蔬菜大棚,可能就会面临本地人没人干,外地人来了又将面临诸多管理问题的现状,而发展植保无人机租赁业务却很适合本村的实际,也很受群众欢迎。”
“这是我们村围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的首次探索,如果后期发展符合预期,村集体经济有相对大额的资金,我们也会考虑拓展合作领域,比如说购买联合收割机、旋耕机等大型机器。”耿彦光表示,小李村驻村工作队未来将会同村“两委”,坚持党建引领,总结经验做法,立足合作成效,视情拓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范围,论证购置其他农机设备可行性,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走出一条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带动集体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记者:任雷
编发:亳州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