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新农人” 逐梦田野间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金银花开“金银”来


王塞正在分拣金银花。

5月30日,在谯城区十八里镇小怀村鑫三顺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十余名村民正在采摘金银花。“我在家看孙子上学,不能外出打工,抽空出来摘金银花,一天收入100多元,挣个零花钱。”十八里镇小怀村杨锁庄村民佟子英一边熟练地采摘金银花,一边笑着说。

鑫三顺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是本村青年农民王塞,他原来在成都做工程,2019年在“亳州老乡,请您回家——致亳州老乡的一封家书”感召下,毅然返乡创业。由于其父亲有多年种植金银花的经验,又经过考察市场,他选择了种植金银花。

2019年10月份,王塞在十八里镇小怀村党支部的帮助下,在该村流转了120亩土地,每亩租金800元,从山东引进种植金银花技术。

据王塞介绍,金银花是爬藤类药材,需要用一根竹竿把它的枝条撑起来,才能保证通风、采光均匀,花产量才会上去。金银花属于清热解毒类药材,用途很广。药厂用来提取中药,饮料厂用来做凉茶,花茶厂用来做花茶。

“干农业很苦的,种植金银花前三年几乎没有效益,还需要锄草、打药进行管理,现在已经投入80多万元了,才开始见效益。现在一亩地纯收入1000元左右,后期随着产量增加,效益还会好点,比种庄稼强点。”王塞说,金银花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工,采摘旺季一天需要200多人,现在采摘接近尾声,每天还需要20多人。他请来附近的村民,一公斤支付10元采摘费用,手快的村民一人一天能摘300多元。

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王塞认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以前在外地打工是自己挣钱,现在回来种地,还可以带动村民增加点收入。”

“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凡在十八里镇连片种植中药材5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800元,够租地的费用。村民不仅可以得到一份土地租金,还可以到种植基地打工,得到一份工资。”十八里镇党委负责人王森介绍,目前已流转土地2万余亩,带动60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增收5000余元。

目前,该镇已形成草莓种植、大棚蔬菜、水果、小辣椒、水产养殖、中药材初加工、电子产品加工、花茶、羊肚菌等多个产业。下一步,十八里镇将继续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中医药企业、种植大户、外出务工青年流转土地,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记者 曾莹莹 通讯员 陈光付 文/图)

走出特色“蛭”富路


张战友养殖的水蛭。

初夏时节,走进利辛县望疃镇梨园社区鑫鸿水蛭繁殖基地,只见田边一排排晾晒架上挂满了水蛭,工人们正忙着装车,准备发往各地药材市场,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水蛭就是我们常说的蚂蟥,大家常见的蚂蟥是吸血水蛭,我养殖的是宽体金线蛭,它不吸血。”该基地负责人杨丽虹乐呵呵地说,金线蛭与普通水蛭不同,主要以螺、蚌等软体动物的体液为食,且有很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现在市场上十分紧俏,供不应求,目前水蛭鲜货每市斤达320元,干货每市斤高达1920元,杨丽虹的养殖场今年水蛭喜获丰收,预计销售额近千万元。

“在外打拼多年,想回老家做点事情,带着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2018年,张战友夫妇响应返乡创业的号召,从浙江金华返回老家,开始了水蛭养殖经验的探索和总结。6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水蛭养殖由当初的地池集中养殖,发展到小池规模化养殖,2022年底,经过不断探索和反复实验,开启了温室立体养殖。养殖场地面积也由最初的8亩,发展到目前的120亩。艰苦创业的同时,还解决了当地留守劳动力务工40人,其中贫困人口12人,边缘易致贫户5人,慰问孤寡老人10余人,新冠疫情期间,捐献钱物共计6万余元。

在当前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国家优越的农业政策下,张战友经过不断实验总结,申报了200亩联栋温室大棚项目。该项目采用温室大棚技术,克服极端天气,在传统水蛭单品养殖的基础上,开展工厂化、自动化生产活动,由单一的水蛭养殖转变为鱼类、蔬菜、草莓等作物同棚生长。这样一来,不仅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亩产效益,而且还将水蛭养殖过程中的剩余残饵粪便,有效转变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生物菌肥使用,做到了零排放高利用的经营理念。

“我们不愁销路,有很多外地商贩一到水蛭上市就会立马来收购。”杨丽虹表示,在稳步实现以水蛭为主体的智能化养殖基础上,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带动父老乡亲,努力向智慧农业发展。(记者 路振杰 通讯员 刘勤坤 李贵子 文/图)

“塑”造振兴新路径


工作人员正在调试生产设备。

“没想到仅用了3个月企业就开始生产了,真切感受到政府对返乡创业的支持。”近日,安徽省柏翠塑业经理丁柏祥感慨地说。

据悉,安徽省柏翠塑业有限公司是由蒙城县小涧镇小涧社区返乡创业者丁柏祥投资860万元建设的,新建标准化厂房约1600平方米,以生产门窗密封条、藤编条、包裹式封边加工为主。目前,已完成生产线4条,二期还将再建设藤编生产线6条。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带动50多人就业,年产值1600余万元,税收30万元,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

“项目之所以能这么快投产,必须要感谢镇党委、政府,无论是前期厂房租赁,还是后期协调用电等问题,镇党委、政府及小涧社区都积极协调帮助,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让我们企业办事更省心、发展更顺心、扎根更安心。”丁柏祥说。

“像我这么大年龄的,到外地务工很难找到好工作。如今在柏翠塑业上班,月收入五六千元,离家近,活不重,中午还有午餐,这份工作真不错。”小涧社区村民孙传民满意地说。

据了解,小涧镇依托“创业蒙城”五年行动计划,创新工作举措,充分发挥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多的资源优势,多措并举做好招商引资及返乡创业工作,2023年春节期间,累计摸排意向线索18条,达成投资项目12个,拟投资金额1.55亿元。该镇相关负责人汤凯表示,下一步,该镇将继续挖掘当地人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返乡创业工作力度,吸引更多的“金凤凰”返乡创业,带动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记者 李鹏 朱强 张云山 文/图)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