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东西”的他,真的是坏小孩吗?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中国有句古话叫“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偷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作为家长,都会很着急,担心长此以往,孩子长大会成为“贼”。于是,说教、恐吓、打骂,甚至送到派出所等等,家长们使出各种招数“教育”孩子,试图让孩子改变这个坏习惯。但其实,如果没有找到孩子做出这种行为的根源,往往家长的教育会适得其反。

李利梅是我市一名有着十多年青少年心理问题辅导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她讲述了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或许能给有这方面困惑的读者,带来一定的启发。

一个家庭条件较好、性格安静的小男孩在学校和培训班拿小朋友的玩具,在家有时候也会偷偷拿父母的钱,甚至到外面的超市里也会偷拿东西,这样的情形让妈妈感到相当的困扰、不解。在跟孩子多次沟通,甚至打骂也没有用的情况下,她找到了心理咨询师。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一位妈妈来到心理工作室,开始倾诉她的苦恼:最近她家儿子再次因为在学校里偷拿小朋友的文具,被老师留下来,妈妈觉得特别的难堪,也很愤怒。

“我们从原生家庭成长的心理结构开始,包括父母的性格、彼此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开始探讨,我试图引导家长先抛开道德的判断,以开放探索的心态,来看待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李利梅说。

这位妈妈开始描述结婚之后,她跟老公之间的观念差异以及他们之间互动的模式差距。据她描述,她从小的成长环境是相对比较优越的,物质上的索取,父母基本上是有求必应。而孩子的爸爸小时候家庭生活相对拮据,对物质的需求基本就是能省就省,当婚后有了孩子,两人的冲突矛盾就一直不断……

“这位妈妈委屈地说,因为婚后跟公婆住在一起,很多时候都是压抑自己想买东西的欲望,等有了孩子之后,孩子每次向爸爸要求买零食玩具等,大部分时间都会遭到拒绝。”李利梅说,这位妈妈的态度则完全相反,是能给就给,即便爸爸明确表示反对,她也会偷偷去满足孩子。

这位妈妈还说,其实在婚姻中,自己也是非常的难受,有许多的压抑。更多的时候,她是用“吃”的方式来满足自己。

通过分析可知,在婚前这位妈妈的物质欲望满足程度如果有100分,在婚姻的适应过程中,可能只满足了20分,那剩下80%的物质欲望,可能就被孩子接受了。孩子的行为其实代表了妈妈内心未满足的欲望,虽然表面上看是小孩在偷拿东西做了让父母丢脸的事情,但通过小孩偷东西的行为,父母内心压抑的物质欲也有了一个“出口”,从而建立起了一种病态的家庭平衡关系。

李利梅说,举例而言,当一个家庭成员成功时,他不仅仅是单个人的成功,也代表了这个家庭的成功。同样,当一个家庭成员失败了或者误入歧途,他也体现出其他成员内在所不敢表达或面对的黑暗的一面。

因此,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只告诉小男孩“偷东西是不对的”,试图用说教纠正他的错误行为,这就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没有解决母亲内在痛苦的根源,就算封住了这个“出口”,问题一定会另找“出口”。

“后来,这位妈妈在我的提示下,换个角度思索她儿子偷东西这件事,认真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和家人进行了开诚布公的沟通交流。全家人一同用爱和勇气面对问题,慢慢地也解决了孩子‘偷东西’的问题,孩子也越来越阳光、开朗。”李利梅说。

心理治疗师的话

孩子出问题,从整个家庭找原因

孩子偷东西、撒谎、骂人……是令家长头疼、外人厌恶的事情,没有人喜欢这样的“坏小孩”。很多家长都是急于纠正、改掉孩子的这些坏毛病。但如果只是从表面上约束、控制孩子,往往孩子这个毛病没了,又出现其他类似的不好行为。

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引导家庭里的每个成员开始自我觉察。家庭是一个心灵的能量场,每个家庭成员不只是扮演他个人的角色,也扮演了其他成员潜在的性格角色。在家族治疗观念里,我们要把家庭当作一个整体,当其中的个体有了身心问题,同时也代表了这个家庭的“问题面”,甚至问题根源并非在个体身上,他只是这个家庭里家庭成员们内在未解决问题的“出口”。所以,只有整个家庭和谐了,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小档案

李利梅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亲子咨询师,绘画心理分析师,学生成长生涯规划师。从事家长教育,青少年咨询辅导10多年,帮助许多家长和孩子学习成长改变。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